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關(guān)鍵詞: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
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這章非常的經(jīng)典。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他在《論語》里面問問題是問得最多的一位,他在這里問很重要的問題。他問『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這個「一言」就是一個字,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依之而行的?這個字一定是太重要了。孔子答復他『其恕乎』,就是「恕」這個字。什么叫恕?底下孔子親自下了個定義,這是對恕的一個批注,非常明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你不想別人對你做的事情,你不要加到別人身上。這個恕就能夠通仁,仁道是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從正面說的。恕,反過來講,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能夠加到別人身上,這也是仁。所以按照這個恕字,終身奉行,你也就能夠入仁的境界。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克己復禮。你不克服自己這個欲望、這個習氣,你就做不到這個,往往就是己所不欲還加給別人。譬如說自己不愿意被人批評、被人罵,但是看到別人做錯事的時候,心里就火了,就要罵人了,這就忘掉了。為什么?不能克己,不能克制自己瞋恚的習氣。見人過失,口上說人的過失,這就是大的習氣毛病,所以要克己復禮。
蕅益大師在批注里面講,「可行于天下,可行于萬世,真是一以貫之」。他說這個恕字,可行天下萬世。天下是整個世界,萬世從時間上講,天下從空間上講,時空可以貫穿,古今中外統(tǒng)統(tǒng)適用,這叫一以貫之。就用一個字貫穿圣賢之道,貫通古今天下,所以夫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個一是什么一?你要用恕字來解釋也可以,用恕字一以貫之。
我看到德國有一位宗教學家叫孔漢思,德國人,他就把這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為黃金法則。然后從九大宗教的經(jīng)典里面去找相關(guān)的經(jīng)典文字,發(fā)現(xiàn)都跟這個相應,所有的宗教都講這個「恕」字,都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他稱為這叫黃金法則,英文叫做golden rule。每一個宗教里,每一種文化,每一種信仰,都講這個。然后從這個黃金法則,再衍生出很多的價值觀,它的基礎(chǔ)就在這里,所以說它一以貫之,真的沒錯。我們要學儒、學道,這一條是我們修心重要的一個準則,常常想到別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要建立一個習慣,這是下手處。做習慣了,老是想別人,老是想別人,最后把自己忘掉,這就入圣賢境界了。圣賢境界是無我,你還有我,你沒入境界;你無我了,就入境界。那這下手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想別人,后來這個私心自然就斷掉了。這個方法好。
【評析】
“忠恕之道”可以說是孔子的發(fā)明。這個發(fā)明對后人影響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處理人己關(guān)系的一條準則,這也是儒家倫理的一個特色。這樣,可以消除別人對自己的怨恨,緩和人際關(guān)系,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