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久久久久_真实的国产乱ⅹxxx66v_久久精品国产综合精品_国产一级淫片a免费播放_日韩综合在线播放_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傳播國學經典

養育華夏兒女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

作者:佚名 全集:論語名句 來源:網絡 [挑錯/完善]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關鍵詞: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翻譯
[挑錯/完善]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它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么要討伐它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愿意。”孔子說:“冉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的力量去負擔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還用輔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說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里跑出來,龜甲、玉器在匣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錯呢?”冉有說:“現在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離費邑很近。現在不把它奪取過來,將來一定會成為子孫的憂患。”孔子說:“冉求,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我聽說,對于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因為這樣,所以如果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用仁、義、禮、樂招徠他們;已經來了,就讓他們安心住下去。現在,仲由和冉求你們兩個人輔助季氏,遠方的人不歸服,而不能招徠他們;國內民心離散,你們不能保全,反而策劃在國內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是在自己的內部呢!”

  這章里面有很多層的意思,我們一句一句來學習。我們還是主要依據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和蕅益大師的《四書解》做為我們的主要參考依據。第一句『季氏將伐顓臾』,「季氏」就是魯國的大夫季孫氏。這是魯君沒有實質的權力,是三家專權,季孫是三家當中權力最大的,這個家族它的力量最強。季氏要出兵去攻伐「顓臾」這個地方,顓臾按照孔安國的批注是說伏羲的后裔。伏羲氏我們知道,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他創造了文字。這是他后裔,姓風,刮風那個風。顓臾這個小國本來是屬于魯國的附庸,當時是屬于魯君的臣子。季氏當時,就是魯國當時是季康子,季康子貪心,想要把它的這塊地盤據為己有,所以要出兵攻伐顓臾這個地方,要滅這個小國,把它據為己有。這是這章的歷史背景。

  當時冉有和季路,他們都是孔子的學生,冉有也叫冉求,季路就是子路,這兩位都是孔老夫子的大弟子,他們倆當時是季氏家的家臣,服務于季氏。因為季氏要準備出兵攻打顓臾,所以這兩個弟子就來見老師。『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這個「見」就是來求見于孔子,把這個事情報告給老師。他們就說,『季氏將有事于顓臾』。這個「有事」就是攻伐之事,要打仗了,這一打仗當然難免要死人,老百姓也會遭殃。

  孔老夫子非常反對戰爭,因為戰爭是不仁道的,除非是真正替天行道,仁義之戰,否則是不可以隨便去動干戈的。當時季氏要出兵去攻打顓臾,這個不是仁義之戰,這是季氏自己要貪圖顓臾這塊肥地,所以當然孔子就非常反對。當冉求、季路兩個人來見孔子的時候,孔子就說了,『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這個「求」就是冉有的名字,老師叫弟子直呼其名,這是符合禮的,師徒如父子。在過去只有兩種人能夠直呼其名,就直呼別人的名字,一個是他的父母,一個是他的老師。所以老師跟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這是古人尊師重道。更有古話說,「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是把老師推崇到極高的地位。

  所以中國人非常重視師道、重視教育,因此這個民族可以延綿五千年長盛不衰。這是因為這個民族它有根,它有圣賢的文化,而圣賢的文化扎根于孝親尊師。所以孔老夫子對弟子就好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教導他們,這里告訴他們說,「求(就是冉求),無乃爾是過與」。這個無乃是疑問詞,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恐怕是你的過失」!你看說話很委婉,但是也很厲害。你的主人現在要出兵打別人,誰的過失?恐怕是你的過失!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是圣賢人的弟子,你的主人現在不仁不義,是你自己沒有勸諫好他,是誰的過?自己要反省。

  底下孔子說明理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孔子在這里說為什么不能夠攻伐顓臾這個地方。顓臾是周朝「先王」所封的,先王那是指周朝,因為春秋是在東周之末,東周之前還有西周,是武王建立周朝。武王建立周朝之后,他就分封諸侯,給每個諸侯封地。顓臾它是先王所封的,是東蒙山的祭主。「東蒙」就是蒙山,在魯國的東面,所以叫東蒙。現在這個蒙山就是蒙陰縣南部四十里的地方,它的西南邊就跟費縣交界接壤,底下又談到費。這個「費」就是我們寫浪費的費字,古音讀必。這是顓臾這個地方。『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僅它是先王封的祭主,而且這個地方又在魯國封域之內,又是魯國的社稷之臣。因為現在的顓臾是附庸國,附屬于魯國,所以對魯君來講它是屬于臣。那這是在一國之中,你怎么能夠在國內打內仗?所以『何以伐為』?你怎么還要攻伐它?這個不符合道義。

  底下冉有就說話了,『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推脫責任了,孔老夫子說這恐怕是你的過失吧,冉有竟然這時候推脫責任,他不敢承當。這都是給我們表演,引出夫子后面的教誨。一個人,你的主人有錯誤,你不能夠直下承當,還要推脫責任,這就不對了。你看冉有這里說「夫子欲之」,這個夫子是指季康子,他的主人,是他想干,不是我們倆想干的。「吾二臣」就是冉有和子路,他們倆是家臣,他們不愿意去討伐顓臾,但是季氏他愿意,我們沒法子。這種推脫責任的說法沒有辦法逃脫孔老夫子的批評,孔老夫子對學生那真的是非常的嚴厲。

  孔子說,『孔子曰:求』,這個求,這回叫的這個聲音比較大了。然后底下就教訓他,『周任有言曰』,這個「周任」,根據馬融的批注,他是古時候的一個良史,一個史官,很有品格的,他有說過這樣的話。這是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他引用先賢的話說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這是周任的話。陳力就是陳其才力,意思就是說為人輔相者,做人的臣子,為人服務,你自己要量力而行,你自己量度一下自己的能力,能夠做到就盡量去做。「就列」是就任的意思,在跟著主人排班出列,就有就位的意思。所以量度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夠勝任這項工作,「不能者止」,你要是不能勝任就應該告退。這是先賢說的話。

  底下是孔老夫子講的,『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這是針對冉求和子路兩個人。「危而不持」這是指誰?指季康子,他的主人。這個主人如果行不義之事,興兵來攻伐一國之內的另外一個臣子,這種動作本身很危險。《尚書》上有說,「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如果一個人行善,天都降下吉祥;如果一個人不善,不仁不義,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上天就降下災殃,他就危險了。你看孔老夫子非常明白這個因果道理。《左傳》上面講,「多行不義必自斃」,一個人常常做不義的事情,自己招來禍端,讓自己最后家破人亡。一個忠誠的臣子見到主人要是做錯事情,有危險了,怎么能夠不去扶持他?所以這是好比一個旗桿,它快要倒下來了,你是不是應該去扶一扶它,這叫持,把它維持住,讓它不要倒下來。「顛而不扶」也是一樣,顛倒了,你怎們能夠不扶起它?譬如說一個旗桿都倒下來了,你還要把它扶起來。對人也是如此,否則還要你這兩個人來輔助嗎?「則將焉用彼相矣」,這個彼專門是指冉求和子路兩個人,相就是幫助,焉用就是何須要、何用,何用你們倆來幫助?換句話說你們倆失職了,沒有盡到為人臣的本分。見到主人行不義,你們不能夠勸阻,還推脫責任,還說什么這是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這話你還能說出來?你看孔老夫子看問題看得很深刻,你逃不過他的眼睛。

  底下又進一步說,『且爾言過矣』,你的話錯了。『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虎」就是老虎,老虎很兇猛,出來會吃人的。「兕」是指犀牛,這也是很兇猛的動物,這種動物要把牠關在籠子里才行。這個「柙」是屬于籠子,柙檻。那現在這些動物跑出來了,那是誰的過?看守的人的過錯。「龜玉毀于櫝中」,這個「櫝」是裝玉的那種櫝篋,那種盒子。這個龜玉叫神龜寶玉,很名貴的寶物,結果在所藏的那個櫝匱當中、那個盒子里頭被毀掉了,你說這是誰的過失?這明明就是看守人失職。這個話也很明顯,冉有、子路兩個人你是等于季氏的家臣,你有責任輔助主人行仁義,不能夠禍害人民。他這個主人現在想這么做,誰的責任?所以孔老夫子講這道理,逼得人是沒有辦法再為自己開脫了。

  底下冉有又講了,冉有也很會說話,他善于政事,很會做事情,能力很強,所以季氏找他去做家臣,他也是很有政績的。底下冉有就說,『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是現在,現在顓臾這地方,「固」這是指它的城郭很完固,就是它很能夠有防御能力。「而近于費」,這是跟費邑很接近,古時候邑就是現在講的縣,跟費縣這個地方是很近的。『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如果現在不攻取顓臾這個地方,將來必定是季氏子孫的憂患。冉有說出實話了,你看他給季孫氏說話。換句話說,他還認為季氏攻打顓臾很有道理,這是為自己、季氏家族的子孫考慮,他的勢力能夠保住。但是這種考慮完全是站在季孫家族這個小團體上考慮,他沒有在大的局面上來考慮,他沒想到魯國,沒想到天下,沒想到人民。冉求他對季氏可謂是忠誠,但是這種忠就叫愚忠。為什么叫愚忠?愚迷,以為他給這個主人效力了,但是這種做法不仁不義,這就叫助紂為虐,這不是真正的忠,這叫害主人。就像孔子講的「危而不持,顛而不扶」,主人有危險了,我們還要助他一把,把他推落火坑,讓他造惡業。

  所以在《孝經》上曾子曾經問過孔老夫子,這一部《孝經》就告訴我們怎么盡孝,怎么盡忠,怎么修身,怎么齊家,怎么治國,怎么平天下。這部《孝經》太了不起了,真是古代帝王和諧世界的法寶。曾子問孔老夫子,是不是「子從父之令」就是孝乎?兒子只是聽從老父親的命令,這就叫盡孝?夫子說了兩句「是何言與,是何言與」,這是什么話?講錯了。然后夫子舉出幾個例子說,在古代「天子有諍臣七人」,什么叫諍臣?就是能夠勸諫主人的人,就像唐太宗有魏征,魏征是諫臣,是諍臣。「諍」就是可以跟你爭執的,可以死諫的這種人,諍臣。如果一個天子有七個諍臣,像魏征這樣,「雖無道,不失其天下」。即使這個天子再是無道昏君,他不會丟天下,因為有這七個人保住。

  「諸侯有諍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他的這個國家不會滅。「大夫」,季孫氏是大夫,「有諍臣三人」,有三個這樣的人,「雖無道,不失其家」,他的家族不會滅亡。「士有諍友」,一個士人,因為古時候分階級,有天子、有諸侯、有大夫、有士人、還有庶民,這五大類。士就是讀書人,將來他有機會可以為國家服務,像冉有、像子路這種人,這是士人。「士有諍友」,有這樣的一個朋友給他勸諫,告訴他正理,把持原則,雖然自己再不好,不失其令名,令名就是美名。如果沒有人勸諫他,他難免會犯錯誤。你看像冉求、像子路他們有好老師,有孔子,有問題他來請教孔子,孔子就給他說出正的道理,讓他不失其令名。否則連冉求、子路這種人都會做錯事。然后孔老夫子講「父有諍子,則身不陷于不義」。一個父親他有一個諍子,就是能夠勸諫他的兒子,就不會陷于不義了。所以「故當不義則諍之」。現在季氏(主人)有不義了,那你冉求和子路有這個責任做諍臣,要勸諫。怎么能夠還站在他那邊考慮,幫助他去做不義的事情?

  所以孔老夫子底下教訓他就教訓得更厲害,因為冉求說出他心里話,他想著季氏應該奪取顓臾,要動干戈。孔子底下就說,『孔子曰:求』,第三次叫著他的名字,這次批評得就更嚴厲。『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你看冉求說話不誠實,心里想一套口里說一套,所以孔子說冉求,「君子疾夫」,這個疾就是討厭,厭惡。君子厭惡什么?底下說「舍曰欲之」,這個舍就是舍去、不說,欲之。因為冉有前面講是「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他說是季康子欲之,是季氏他自己貪欲,想要拿顓臾這個地方,不是我倆想愿意去的。結果后來他又供出來了,自己原來也愿意。你既然心里是這樣想的,你還為自己來辯駁,來推脫責任,你舍之不說。這里頭還有一層意思,舍,不說自己欲之,而推說主人欲之,本身這念頭就不正,不真誠。另外又不說主人欲之,主人他要攻伐顓臾這本身也錯誤,你還「必為之辭」,為他還捏造一些言辭替他說話,這兩層意思。這是君子所厭惡的。因為冉有他講出也是振振有詞,說奪去了顓臾可以不使季氏子孫有憂患,說出好像有道理的話,其實沒道理。

  底下孔老夫子就給說出正理了。『丘也聞』,「丘」字是孔老夫子的名,他自稱,也是很謙虛的說法。就是我曾經聽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個「有國者」就是指諸侯,就是每一個國家的國君,這有一個國。「有家者」就是指大夫,像季孫氏,這是他有家。大夫稱家,諸侯稱國。不管你是一國之主還是一家之主,「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寡是指民寡,就是人民少,這是寡的意思;均就是貧富能夠平均,不均就是貧富不均。實際上這兩句,很多古注有特別說明,它的詞句可能有了調動。因為從這個意思來看,應該是說「不患寡而患不安,不患貧而患不均」,這就對了。因為不均是指貧富方面不均,寡是對不安來講,這就比較對。

  所以李炳南老先生的《論語講要》特別引了古注說,「董子春秋繁露度制編」,這個董子就是西漢的董仲舒,他是一位偉大的人物,是他老人家把孔老夫子推薦給漢武帝的,所以儒家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成為了中國歷史的主流的文化,是董仲舒他的推薦,這是非常有功德的。他有《春秋繁露》這本書,這是他撰寫的,這個是專門以《春秋公羊傳》做為依據,把先秦的這些儒學的思想融會在里頭,總共有十七卷,有八十二篇文章。這部書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著作,它里頭有一篇叫「度制編引」,引用什么?有這么一段話,孔子的話,「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這是孔子說的,所以貧是對不均,寡是對不安,不安是指上下不相安,這是指人民來講。

  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就是這里頭也談到這個問題,他說「蓋貧由于不均,故下文言均無貧」。我們底下就看到了,下面兩行,馬上底下接著就是「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下文講的均無貧可以見得貧跟不均相對。所以底下說,這是劉寶楠的話,「《論語》本錯綜其文」,它這個文字可能有錯換,「而《繁露》」,就是《春秋繁露》董仲舒的,「則依義引之,故不同也」。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到確實孔老夫子的意思應該是講「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樣我們把文字重新調換正確就好了。

  為什么說不患貧而患不均?實際上如果貧富能夠平均,人心也自然就平了,不在于說人多富裕,多有錢,這個差距不要拉太大,大家心也就比較平。這個讓我們能想到,有的國家可能它還是屬于比較貧窮的,但是它貧富差距并不算很大,那里的人民生活得還是比較的安定。可是有的國家,它富裕的人生活非常奢侈,但是貧富拉距很大,讓那個地方的社會人心就不能安定,怨氣就很大。「不患寡而患不安」,就是不要怕沒有人氣,只擔憂人他心不安。所以底下講,『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個「蓋」是提起下面的話,是大概因為平均則沒有真正的貧窮。因為貧是相對富而言,如果大家平均,那就當然沒有貧,大家整體的生活水平一起上升,這就最好。「和無寡」,和是和氣,家和萬事興,和為貴,所以就沒有寡。寡是人氣就少了,和無寡就是人氣就多了,和氣就能夠聚人氣。所以遠方的人都紛紛來投奔你了,你就不怕人數寡少。「安無傾」,跟鄰里鄉黨,一個國家跟鄰國都能夠相安,這就不會招到外患,不至于傾危,這個傾就是危險。這是孔老夫子告訴我們齊家治國之道,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和諧社會之道。怎么做?「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就是和諧社會,不在乎你的經濟水平發展得多高。經濟發展上去了,要是人心不安,這個社會不和諧,就不會有幸福。

  底下孔老夫子又說,『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夫如是」是指剛才講的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誠能如此,這就夫如是,夫是語氣助詞。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那么會怎么樣?如果「遠人不服」的話,這個不服就不能歸順。遠方的人,譬如說少數民族,他不能夠歸附,產生民族問題,產生各種社會不安的問題,或者跟鄰國有矛盾、有沖突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么做。孔老夫子說,「則修文德以來之」,我們自己要修養文化道德,文是文化,德是道德,以來之就是使他來歸順,讓他歸附。因為人他都能夠服德,你真正有德,他就服。你用武力、用經濟競爭的手段不能讓他服。

  所以我們就想到美國它打伊拉克,打了這么多年最后是以失敗告終,最近是撤兵了,去年撤兵,損失慘重,那真的是得不償失。為什么?他用武力去壓迫、去攻打,別人不服,所以自殺式爆炸事件很多,防不勝防,搞到自己是焦頭爛額。這是舉出一個現在我們就看到的例子,證明什么?戰爭不能解決問題,為了去爭一些利益而大動干戈,那傷害的就是老百姓,那會讓人愈來愈不服。《弟子規》上講,「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不僅要理服人,更重要要德服人。曾經有人問過我,說現在我們中國跟日本關于釣魚臺的問題起爭執了,怎么辦?你能不能用傳統文化來解決?我說我沒有辦法解決,孔老夫子有辦法。我也不是外交部的,我這是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但是我可以把傳統文化里頭的原理、原則跟你講一講,但是不能夠代表任何的政策性建議,這還是你們自己去考慮。

  我就舉了一個例子,我說當年周文王,你看在西伯的時候,孟子講,「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王天下。這個王天下是什么意思?讓天下都歸順,以他為王,尊他為天子,這是王天下,不是稱霸天下。稱霸天下你用武力那個不能長久,人心也不服。他是以什么?以德,為政以德。文王當時他沒有搞革命,是武王后來被逼出來的,才革命滅紂。文王當時在西伯,就是「修文德以來之」,讓遠近的諸侯都歸附。曾經有兩個小國鬧別扭,也是為了爭土地,一個叫虞國,一個叫芮國,虞芮兩國爭一塊土地,相持不下。這兩個國家,各個國家都說這是我的土地,要爭。結果后來他們就決定去找周文王來評判。因為大家對周文王都敬服,周文王評判的一定是最后裁決,我們大家都能服,所以這兩個國君就來找周文王。結果進入到西伯,就是周文王的國家,當時還是個小諸侯,百里地有多大,方圓百里。那時候一里,周朝的里比我們現在要小。你看弘一大師有一個文章叫「周尺考」,專門考察周朝時候那個尺度,都比我們現在小。大概是一丈等于我們現在的六尺,就差不多是一半那么短,所以這個「百里」,我看也就是現在的五、六十里,用公里算二十來公里,方圓二十來公里而已,比香港小,比新加坡也小。

  當時這兩個國君進入到周文王的國度,發現那里國家的人民互相都能夠禮讓,個個都是彬彬有禮,從來沒有爭執的。這兩個小國國君看到了非常感動,你看我們做國君難道都不如人家的庶人嗎?人家平民老百姓的德行都比我們好,真慚愧!最后就決定不爭了,也不用去找周文王了,就回家了。然后各自把那塊地也讓給對方,兩個人又互相讓,最后把它做為公共地帶。你看這就是什么?「修文德以來之」,周文王用德行、用文化、用禮儀、用教育,把國民教好了。國民都教好了,遠近都能夠服,哪里會有爭端?和諧自然就實現了。和諧最重要的,是要求自己跟別人和,不能要求別人跟我和。一有要求別人跟我和的這個心,那這個和諧就很難做到。所以古德常講君子「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要好好修文德。文是文化,德是道德。

  我們也很歡喜的看到現在祖國也不斷的在弘揚傳統文化。十七大特別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把它提到日程上來。十七大這個精神貫徹下來,我們看到國家很多的傳統文化論壇,各地、各個省、自治區都做這種的論壇。我也被應邀參加了不少。我們也看到在臘月二十八,不是臘月二十八,臘月初八,就是不久前,今天是臘月十五,就是一個禮拜之前,臘月初八那天,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日,我記得很清楚,中央電視臺有報導,在天安門廣場有九點五米高的孔子銅像樹立起來了。這個是建國以來第一次,讓我們看得很歡喜。孔老夫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人物,在天安門廣場上樹立起來了,這是一個令人欣慰的事情。所以這就是文化,大家能夠真正意識到修文化道德而使鄰國歸順。能不能做到?一定能。首先使自己一國之內的國民民心歸順,進而遠方的人民也能歸順,由近及遠。

  底下說『既來之,則安之』。遠方的人歸順了,則使其安之,他來了就讓他更安樂。怎么安樂?還是用文德,用文化、用道德。英國著名歷史哲學家湯恩比說過,「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靠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包括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五個方面的教育。這個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就至關重要,這三種教育能夠讓人民百姓安樂,他的心安定,止于至善。他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他就能夠斷惡修善。如果這個社會都是善人,當然社會就和諧。「百善孝為先」,從孝道開始弘揚,這是至關重要。所以一部《孝經》就是告訴你怎么樣以孝治天下,和諧社會從孝做起。所以用文化、用道德的教育向遠方傳播,讓遠方的人都來歸附,都得到安樂,自自然然就將你這個國度推崇為天子。周文王何以被人尊為天子?不就是因為他有德,用文化來感召!四海歸服。

  所以湯恩比博士是真了不起的一個大哲學家、大歷史學家,他曾經在一九七0年代就預言,我看到的是他的英文的那個雜志,他寫這篇文章,「誰是地球的繼承人」,這篇文章。我把這篇文章主要的意思也翻譯成中文,呈給師父上人看,那是十年前,我還在美國教書的時候。我那大學圖書館有這個文章,有這個雜志。我記得是有個英文雜志叫「Horizon」,叫地平線,那上面一九七三年的文章。這個文章里頭就說出湯恩比博士自己說的,「唯有中國人最有資格做地球的領導者」,就是我們古時候講的天子,說中國人有資格統一全世界。因為湯恩比他經過一戰、二戰,他對戰爭可以說是深惡痛絕。所以他常常討論這個問題,「如何能終止人類的戰爭」,他說只有這個辦法,把整個地球統一成一個國家,那就沒有戰爭了。每個國家就好像一個州或者一個省,大家就不會有戰爭。

  那誰有資格統一全世界?湯恩比說只有中國人。因為中國人有幾千年的統一的智慧、統一的經驗、統一的理論、統一的方法。中華民族你看幾千年都是大一統,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能夠留存下來,其它三個文明已經沒落、消亡了,這就是中國人有這個經驗。我們師父給他做補充,這個統一不是武力的統一,不是政治的統一,也不是靠經濟、靠科技,是靠什么?靠文化、靠道德。就是這里講的「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讓全世界人民都能夠學習到中國的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大家都歡喜,就和諧了、就安樂了。孔子的大同理想就可以實現,胡錦濤同志的和諧世界的理想也可以實現。

  但一定要靠文德,不能靠武力,不能靠霸道,依靠霸道肯定不服。就好像孔子這里批評冉求和子路,實際上也是批評季氏,只是因為季氏是國家重臣,不好直呼其名來批評,通過批評弟子來批評季氏。說什么?你以強勢服人,去壓服人,你去攻伐顓臾,這是不對的。應該修文德以來之,否則你想讓天下太平,不可能。所以《論語》真的都是孔老夫子他的教化,是真理,到現在依然適用。我們再看底下,孔老夫子又說,『今由與求也』,「由」是子路,他叫仲由,「求」就是冉求,這兩個人。就是你們這兩個人『相夫子』,「相」是輔助,「夫子」是指季康子。你們是季氏家的家臣,你們輔助季康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遠方的人他不服你,這里指什么?顓臾,顓臾這是遠方,在那個時候對季氏家來說就是遠方的人。他不能歸服,你卻去要討伐他,而不能讓他歸服,「不能來」,來就是歸服。

  『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這個「邦」是指魯國這個國家,「分崩離析」了,就是國人人心分崩離析。人心分崩離析,這個國家也就要分崩離析,換句話說,動亂就要來臨。失人心則失天下,得人心則得天下。人心你怎么能得?修文德以來之。你修養道德,弘揚文化,你才能夠真正讓人心歸順,否則「不能守」。你自己不能夠保守自己的家業,國家也會出現危機。現在你不懂這個道理,『而謀動干戈于邦內』,還要謀劃出兵攻打顓臾,顓臾是一國之內,它是附庸國,也就是這一國里頭的國土,打內戰,你還要這樣打內戰,這個危機就大了。所以孔老夫子說,『吾恐季孫之憂』,我擔心、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蕭墻之內」就是指這一國之內。

  根據鄭康成的批注,「蕭之言肅也」,蕭也當肅字來講,它倆這個字就差一點,有個草字頭和沒草字頭。所以「蕭墻謂屏也」,就像屏風一樣,一個屏障。「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墻」。所以這是古時候君臣見面的時候,臣要向君行禮,臣子到了這個屏障之前,這個屏風(這塊小墻)之前就要加肅敬,他要嚴肅起來了,要生起恭敬心,所以這塊墻就叫蕭墻,這么個來歷。這也是比喻在朝廷之內,在國家之內。根據《雪公講要》里面又引方觀旭《論語偶記》,他引了方觀旭這個人,有一個《論語偶記》這本書,說「蕭墻之內何人,魯哀公耳」。蕭墻之內那個君就是指魯國之君魯哀公,當時魯國國君。「不敢斥君,故婉言之」。這是孔老夫子說話的藝術,說話得得體。你看他這個意思其實就是說魯哀公實際上成為季氏之憂了,這個話講得很厲害,也直接捅到了季氏季康子心里去了,像一把尖刀。為什么?原來季康子已經有謀反之心了,所以他為什么要攻打顓臾?他的憂患不是在顓臾,在蕭墻之內,他憂患自己不能做魯國國君,不能把持魯國的政治,怕自己失去權勢。

  這位方觀旭他認為,當時魯哀公已經有心思想要削弱三家的勢力。魯國這三家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這三家一直專權了好多年,幾十年,所以很多個國君都想要把這三家之權收回來,都沒成功。魯哀公當時就想收回去這三家的權力。當時因為顓臾,他也是魯臣,魯國之臣,跟季氏形成犄角之勢,互相抗衡。如果魯君能夠聯合顓臾這個力量,可以削弱三家勢力。季氏他也想到了,所以他就要計劃來討伐顓臾,先下手為強。這個是阻止魯哀公的企圖,不讓他聯合顓臾的力量。所以才有冉求剛才說的話,說「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是講季氏家的子孫將來就會憂患,為什么?因為顓臾的勢力大,直接就會危害季孫家族。冉求是站在季孫家來考慮,但是孔老夫子站在魯國國君的角度上考慮。孔子是贊成魯國國君將三家勢力收回去。所以孔子曾經協助過魯國國君墮都,就是把城都城墻墮掉,把三家城墻都墮掉,三家勢力就削弱,能夠重新使魯國國君集權,這是符合禮的。如果國君沒有權力,都得聽任臣的擺布,這叫君不君臣不臣,這是亂世的現象。

  底下《論語》這章我們就看到,我們下面會看到,說「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更無道的是諸侯都沒有權力了,禮樂征伐自大夫出。季氏家他來掌權,這是亂象。所以孔老夫子為什么這么嚴厲批評冉求,他沒看到這個利害關系。孔老夫子念念是要恢復禮治,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當國君的像個國君,他要有國君的威嚴和權力;當臣子的像個臣子,他要臣服于國君,忠誠于國君。當父親的像個父親,當兒子的像個兒子,要盡孝道,否則就是亂世。所以判斷一個時代是治世還是亂世,就從這個五倫關系上就可以看得到。

  現在我們看到舉世每一個國家都這樣,兒子不孝順父親,父母對兒女不能慈愛,不能夠盡到做父母的義務。你看像現在父母都不考慮兒女的前途,只顧著自己的吃喝玩樂,只顧自己的利益,沒把兒女放在心上。所以不能夠養兒女,不能教兒女,這種現象太多了。兒女長大以后,他怎么能夠感父母的恩?所以他對父母很仇視,甚至打父母、殺父母的都有,這就是父不父、子不子。那他對父母不能盡孝了,他能夠對主人盡忠嗎?他對領導能盡忠嗎?領導也不顧及下屬的那些利益、前途,他也沒想,他都想自私自利,所以自然就是君不君、臣不臣。這就是失教的結果。我們看到這個現象,我們自己要修文德以來之,我們自己好好學習文化道德,力行圣賢教誨,從我做起,改變世界。古人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自己要做好樣子。人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們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要講道德、講道義,敦倫盡分,要負責任。

  所以孔老夫子在這里他用心確實非常良苦,對冉求也是給他點出來季氏為什么要討伐顓臾,因為他之憂在蕭墻之內,他憂的是自己的權勢被魯君收回,甚至可能季氏本身都有謀逆之心。在哀公之前,昭公曾經有一次要收回三家之權,大動干戈,結果被打敗了,昭公被迫逃亡外國,死在外國。這是已經看出當時三家的謀逆之心,幸好他還沒做出弒君的逆行。但是后世很難講,上一世能夠把國君趕出國門,下一世可能干脆就殺掉了。春秋時期弒父、弒君的這種悖逆之行愈來愈多,所以孔子稱它是亂世。要挽救這個世道,那必須要從我做起,點點滴滴每一個舉動都要想到它的流弊,它有什么影響。所以孔老夫子批評季氏討伐顓臾,他想到了這個流弊之所在。他站在國家的高度,站在恢復禮治的這樣的一個高度去考慮問題,說這個話也是遏制季氏那種悖逆的心態。

  《雪公講要》里頭引了《皇疏》一段話,就是皇侃的《論語義疏》,皇侃是南北朝時代的經學家。「《皇疏》引蔡謨說」,蔡謨是東晉時期的經學家。蔡謨這么講的,「冉有、季路并以王佐之姿,處彼相之任,豈有不諫季孫,以成其惡。所以同其謀者,將有以也。量己揆勢,不能制其悖心于外,順其意以告夫子,實欲致大圣之言以救其弊」。這個話講得就很圓融,也應該是事實真相。蔡謨這里講冉有、季路這兩位孔子的弟子,實際上他倆是賢人、是君子,難道這個利害關系他能不懂嗎?他們肯定跟夫子是同心同德的。但是他在這里要這樣表演,把季氏攻打顓臾的這么一個企圖暴露出來,讓孔老夫子去評判,是讓世人、讓后人得以了解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違背正義。所以蔡謨這里講冉有和季路這兩人實際上是表演出來、裝出來的,不是真的他們不義。

  所以并以王佐之姿」,這個王就是帝王,佐是輔佐,王佐就是輔佐帝王的這么樣的一個姿態。所以古人稱王佐之才,就是這個人可以能夠做帝王的輔佐,他有非凡的治國能力。冉有、子路兩個人確實他們能夠治國、治天下,他們能夠輔佐周朝的天子,更何況輔佐季氏?季氏只是諸侯底下的大夫,豈有說不能夠輔佐好的道理。所以處彼相之任,就是做輔相這樣的一個任職,做家臣。豈有不諫季孫,豈能夠不勸諫季孫氏(就是季康子),「以成其惡」?那還會成就他的惡行嗎?我們說這冉有確實是替季孫氏說話,成其惡。所以同其謀者,表演出來,好像跟他同謀合污。「將有以也」,這是什么?有用心的。這個用心是在于教化世人,冉有表現一個反角,讓孔子來表演主角、正角。

  量己揆勢,不能制其悖心于外,確實冉有和子路他們自己雖然也想勸諫季孫,但是自己因為還畢竟是家臣,只能勸諫,不能夠強來遏制他。所以季孫氏有悖逆之心,圖謀不軌,那冉求、子路也不能夠說制服他,因為他是處于外,他是心內,季康子心里想的,外力他加不上。所以順其意以告夫子,這兩個人可能覺得力量不夠,不能勸諫季康子,所以他們倆請教孔老夫子。這個夫子是孔老夫子,順其意這個「其」是季康子。順著季康子的意思跟孔老夫子匯報,就好像在替季康子說話,實際上都是表演,讓孔老夫子來評論。所以實欲致大圣之言以救其弊,大圣就是孔老夫子。冉有、子路兩個人也很聰明,他們倆力量不夠,不能搬動季康子,不能阻止他去攻打顓臾,他們倆請孔老夫子來發言。孔老夫子是大圣人,當時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大圣人,所以個個都敬重他,他這一說話誰也不敢唱反調。所以這是什么?請孔老夫子講出這些話救其弊,這個其是指季康子,讓他不至于繼續作惡,停止攻伐顓臾。蔡謨講的這個話確實很有道理,讓我們去體會其實冉有、子路兩人也是用心良苦,冒著被孔老夫子批評、痛罵一場的這么樣的一個代價,希望通過孔老夫子的話來說服季康子。這樣理解也是很正確的,很符合孔老夫子的弟子的存心。

  雪公《論語講要》里頭也引了古注來說明,說在歷史上,你看春秋三傳,《公羊傳》、《谷梁傳》還有《左傳》,都沒有記載說季氏攻打顓臾的事情。換句話說,季康子大概聽了孔老夫子這段話之后,他也就不敢去造次了,就停止了攻打顓臾的想法。畢竟這是孔圣人講的,要是他逆著孔圣人的話來做,那會失掉民心,所以后來真的就沒打。這不僅是孔老夫子的功勞,也是冉求、子路兩個人的功勞,他倆去問孔老夫子,裝著為季康子說話,這就把這場戰爭遏制住了。這種用心非常良苦,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教我們怎么樣為人臣,這種是曲線救國,這是智能。

  我們再看蕅益大師的批注,他只有一句話,講得也很精彩,說「老吏斷獄曲直分明」。這個老吏是比喻,講孔老夫子,就好像一個官吏斷案子,老夫子年紀大了,所以稱為老吏,稱呼老吏也很親切。斷獄就是斷案子,曲直分明,誰是曲,誰是直,這樣一說非常分明。孔老夫子通過批評冉求和子路兩個人,實際上也批評了季氏,讓他能夠收回戰爭的野心。

  我們再看江謙先生有一個補注。江謙先生是民國時代的大學者。他這個補注里頭講,「文德即均也,安也,和也」。這講修文德以來之,什么叫文德?文德就是使人民均貧富,就是使社會安定和諧,人心安,社會和,這就是文德。所以文化道德教育的效果就是這三樣。所以國家要以文德為中心,這個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點。不是以階級斗爭為中心,也不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應該以文德(文化、道德)教育為中心。你看《禮記.學記》上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當然一個國家它的發展是需要有一定的階段,文革以后,我們看到中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人民富裕起來了。那孔子曾經在衛國的時候,也對冉求說過,一個國家人多了怎么辦?「富之」,讓它富裕起來,就是經濟建設。富裕了之后怎么辦?「教之」,要教育他們,那就要以文德為中心。所以看到江澤民,前任的國家主席,他就提出以德治國。現在胡錦濤同志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文化家園,這走上正道了,他這個道路是非常正確的,能夠讓社會和諧。

  「不均,不安,不和,故人不服也」。人為什么不服?民心為什么不服?為什么會有民怨?這里就說出了原因。當貧富不均的時候,貧富懸殊太大,就會有民怨。當社會不安定,如果不提倡道德教育,只是提倡縱欲的生活,提倡追求名利、競爭,就不安,社會就不和諧,所以人心就不服。「遠人不服,而修文德以來之。此正本清源之化」。這個是孔老夫子講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這個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關鍵點,要以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為主要的任務。特別是當遇到爭端了,國際爭端,遠人不服,這是國際爭端,不是要跟它爭,而是自己修文德,讓他歸服,這叫正本清源之化。本是根本,源是源頭。一個樹木的根本穩固了、正了,它樹木長得就正。一條河流的源頭清,河水就清。這個化是教化。

  「若棄文德,而黷武功,近人不服。況遠人乎」。這個就是什么?美國是最好的例子。剛才我們舉出美國打伊拉克的例子,你看棄文德,而黷武功。黷就是輕率的妄動,黷武就是輕率動武。放棄了文化道德教育,而輕舉妄動,使用武力去壓迫別人。近人不服,國內的人都不服氣。所以你看布什總統下了臺之后,共和黨也就贏不了了,民主黨上了,奧巴馬是民主黨派。為什么?國人都不服共和黨,你老打仗,我們不行,我們不喜歡戰爭。更何況遠人,國外的人更不服。所以美國它這個舉動也給我們證明戰爭不能打,要打代價太高。

  「故國家之憂,不在遠人,而在蕭墻之內也」。所以一個國家它的憂患不是在遠人,不是在國外的那些恐怖分子,不是,在蕭墻之內,在你國內。你看我們看到報紙,紐約又發生槍殺案了,就最近這兩天,國內不和諧,天災人禍也很多。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因為喪失了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人心不善,這是國家之憂。國憂不在外,是在內,不在經濟、不在武力、不在政治,而在教育。所以這段話讓我們對《禮記.學記》里頭講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有更深刻的認識,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代適用,現代也適用,中國適用,外國也適用。你要違反了這個客觀規律,那只有災禍等著你。所以你看這《論語》真的仔細的研讀,就能理解為什么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治天下就是使天下大治,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和諧世界,半部《論語》就夠了,真的。其實你要是用心去讀,信手拈來這幾章都夠用了。

  這次我們跟老恩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走訪,走訪三國,去也是弘揚中華文化。在印度尼西亞他們辦了一個中華文化企業家的論壇,當地的華人企業家來參加。當時我們老恩師在論壇上有一個訪談,陳大惠老師做主持訪談,就談及印度尼西亞如何能夠得到和諧安定的問題。因為印度尼西亞曾經歷史上有兩次很嚴重的排華事件,所以華人在那里心都不安,不知道什么時候又下一次排華。最近這是一九九八年的排華,那是很嚴重的,當地的那些兇徒、歹徒打砸搶,燒殺淫虐,把華人真的是殺害了很多,很多家都被燒毀,所以華人都不安。所以這個論壇在印度尼西亞舉行,來的人很多,都想尋求如何能夠和諧的方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這是老恩師提到的。他說在二00三年第一次應邀來訪印度尼西亞的時候,那個時候是印度尼西亞副總統邀請的。當時老恩師沒想到要去印度尼西亞,當地的很多凈宗同修他們就一定祈求老人家過去。老人家說,「這么多凈宗學會,世界各地這么多同修,要是我答應了你,那別人請,我不答應,那厚此薄彼,這不行。除非你們國家總統邀請我就去」。一開始是開玩笑說的,結果他們對方當真了,真的副總統邀請他們去了,邀請老人家,二00三年,當時我也有幸跟隨。下了飛機那是國賓待遇,走特別的貴賓通道下了飛機,坐上他們安排的車子,前面警車開路,一直開到總統府,跟副總統在他辦公室里見面。

  副總統先生向老恩師請教兩個問題。那時候二00三年,印度尼西亞還沒有完全從一九九八年的危機當中走出來。一九九八年我們剛才講到,一個是排華事件,當時蘇哈托總統下臺;另外一個當時剛好又是亞洲經融風暴,雪上加霜。所以印度尼西亞自一九九八年以后經濟一直不景氣,社會也不安。所以副總統就請教,說「用什么方法能夠讓我們經濟繁榮起來?第二,怎么樣能夠使我們社會得以安定」?向老人家請教兩個問題。因為他也知道老人家很有智慧,深入傳統文化。因為鄭和下西洋曾經到過印度尼西亞,所以印度尼西亞國家的人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比較尊重的。

  老人家回答副總統先生,說你這兩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應該排在第一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應該排在第二。最主要的問題是社會不安問題,不是經濟問題。如果這個社會安定了,那你想想,印度尼西亞是天府之國,它土地肥沃,礦產豐富,風景秀美,資源很充裕,外國投資者肯定都會來想投資,你這個國家經濟不用愁,肯定會繁榮。但是你這個社會老不安,老排華,華人企業家很多,在印度尼西亞當地華人是最富有的,掌握了整個經濟命脈。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他掌握著經濟。當然也是因為貧富不均,華人在那里都是生活得非常奢侈,印度尼西亞人很窮,很多乞丐,貧富不均。古德有講,「一家飽暖千家怨」,你不能夠去把你的財富貢獻給這些窮苦的人,幫助他們,那人心怎么能夠服?所以排華也不能完全說是他們的問題,是自己的問題。你得修文德以來之,這對華人要這么講。對副總統先生的建議,你要使社會安定,你得辦教育,也是修文德。你把教育辦好了,人心安定了,社會和諧了,經濟肯定繁榮。

  副總統就問怎么個辦教育法?我們這也在辦教育。老人家告訴他,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因果教育。所以我們就感覺到,跟著老人家后面就看到,這老人家不就是國師嗎?給這些領導人提出這些治國方略。當然這些智慧全是老祖宗的智慧,你看孔老夫子二千五百年前就這么說的。怎么辦教育?老人家就說,印度尼西亞是千島之國,很多島嶼,實際上它是有一萬七千多個島嶼,是萬島之國。你要在每個島嶼建學校那是費用很大,成本太高。最好用什么?用遠程教學,由國家設立專門的電視臺、電臺,然后邀請這些有道德、有學問的學者來講課。因為印度尼西亞是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口都是信仰伊斯蘭教,這是他們的國情。老人家他非常開通,就建議副總統,你就干脆將伊斯蘭教的這些長老們,把他們聚合起來,請他們每天在電視臺、電臺上講解《可蘭經》的教義,講解特別是關于怎么做人,倫理道德因果的這些教育,教化國民。讓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是講究和平的。伊斯蘭你看它的意思就是和平,Islam就是和平。讓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教義,那些極端分子的煽動就沒有效果了,邪不勝正。大家不知道正理,當然就會聽邪說,邪法就會熾盛。你要把正法推出來,邪法沒有市場。所以極端分子、恐怖思想,我們說邪教,要不要有意、刻意去打擊?其實不需要,你把正法推起來了,邪教就沒市場了。通過半年到一年的教化,整個印度尼西亞就能夠社會安定,人心就變善了,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老人家講三年經濟一定發達。你社會安定了,外國投資者就愿意投資了,愿意把錢放在你這國家里頭,那你這個社會經濟肯定繁榮。

  正像《論語》里面講的,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就是如果有人用我,這指用我的建議,治國方略,期月而已,這個期月就是一周年。譬如說今天是一月份,到明年一月份就是一周年,就能夠見到成效,三年就有成就。成就什么?成就和諧社會。你能夠用遠程教學,效果快。過去沒有這么多的這些通訊工具,可能教化的效果比較小,現在有,你要能好好利用,該多好。現在遠程工具播些什么內容?是讓人都能夠學好還是讓人都學壞?你怎么教他們?不拿正法教他們,都教他們競爭,再教他們追求財色名利,甚至渲染這些色情暴力的內容,那人心當然就不善了。所以老人家的這個治國方略、建議,不僅是適用于印度尼西亞,每一個國家都適用。孔老夫子當時對魯國的建議,難道在當今世界對我們這個時代沒有政策性的幫助嗎?肯定是有幫助。看我們能不能夠去采用,能不能夠去力行。

  【評析】

  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戰思想。他不主張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國際、國內的問題,而希望采用禮、義、仁、樂的方式解決問題,這是孔子的一貫思想。此外,這一章里孔子還提出了“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朱熹對此句的解釋是:“均,謂各得其分;安,謂上下相安。”這種思想對后代人的影響很大,甚至成為人們的社會心理。就今天而言,這種思想有消極的一面,基本不適宜現代社會,這是應該指出的。

注釋出處
[請記住我們 國學夢 www.p-sky.cn]

  顓臾:音zhuānyú,魯國的附屬國,在今山東省費縣西。

  有事:指有軍事行動,用兵作戰。

  東蒙主:東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陳力就列:陳力,發揮能力,按才力擔任適當的職務。

  相:攙扶盲人的人叫相,這里是輔助的意思。

  兕:音sì。雌性犀牛。

  柙:音xiá,用以關押野獸的木籠。

  櫝:音dú,匣子。

  費:季氏的采邑。

  貧、寡:可能有錯誤,應為寡、貧。

  蕭墻:照壁屏風。指宮廷之內。

用戶評論
揮一揮手 不帶走一片云彩
國學經典推薦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城原文解釋翻譯

古詩國學經典詩詞名句成語詩人周易起名關于本站免責聲明

Copyright ? 2016-2024 www.p-sky.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國學夢 版權所有

桂ICP備2021001830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无遮挡无码视频免费软件 | wwwcom黄色| 一级片视频在线 | 国产在线不卡2005 | 日本成熟少妇喷浆视频 | 久久二区视频 | 亚洲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不卡 | 成人久久亚洲 |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 97精品依人久久久大香线蕉97 | 91精品国产福利 |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 欧美一级特级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 | 先锋影音最新色资源站 | 亚洲综合清纯唯美 | 色999女 | 夜夜被两个男人玩得死去活来 | 日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 特级一级毛片 | 国产亚洲AV无码专区A∨麻豆 | 99爱在线免费观看 | 免费观看又色又爽又黄的韩国 | 亚洲一区二区伦理 | 综合久久久 |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夜色午夜 | 亚洲区成人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 在线观看免费视频麻豆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四虎网站在线观看 | 老外黑人欧美一级毛片 | av网站大全在线 | 日美韩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亚洲 | 色999女| 久久免费看a级毛毛片 | 久久精品无码免费不卡 | 日韩中文毛片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