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
關鍵詞:中庸
有人說孔子一輩子不大講鬼神,是根據《論語》來講,《論語》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zhongyong/' target='_blank'>中庸》是孔子孫子作的,否則說是后人偽造。如果是真是,孔子講鬼神的哲學、宗教哲學、原理,它在這個地方出現了??鬃诱f——很簡單明了,他承認有這個東西,有鬼也有神。鬼與神兩個不同哦!神,要解釋這個字,我們都講過的,大家都了解,就不需要再解釋吧?都知道哦!這兩個字都是從“田”字部首來的,曉得吧?需要解釋嗎?還要啊?我好像(講)好多次了,重復話。
中國的“鬼神”這兩個字,嚴格地要求起來,在上古都從“田”部來的,就是一個圓圈一個十字架。這個“田”字,古文最上古的、篆字還要上,就是這樣寫,這個代表田。圓圈是代表這個地球、地面是圓的,上古人并沒有認為地就是方的呦!十字把它劃一個界限,這個字就代表田地、土地。這個田字上面中間出一點頭,就是“由”,就是我們現在寫“田”字上面出一點頭,這就是由。“由”者,在田地里頭這個草木出來一點點萌芽就是“由”。上面出頭,下面根伸下去就是“申”,通上又通下,這個就是“申”字。假借這個“申”的道理,旁邊加一個“人”字旁,就是“伸”,抻起來就是“伸”,這個人如果拉開來伸、伸,這個就是伸。那么“神”呢?是旁邊,中國字第一字開始,“一劃分天地”,這一劃上面再加一劃,這兩個符號代表是“上”。如果這一劃下面加一劃代表是“下”。后來把它一劃上劃立起來一劃,是“上”,然后再給它一個掛鉤掛在上面,就變成上面的“上”多一點,古代就不是多一點,是那個圈圈那么彎起來,電線桿帶一點彎形。所以這個“鬼”字,人死了,人身上生命、命有兩種,魂與魄,一個精神、一個物理。物理的東西、那個“魄”是物質的、笨重的東西,就是我們現在我們營養啊、生命的能,那個精神靈魂輕靈向上走,這兩個還合在身體里頭現在叫活人;這兩個分開了就叫做死人。那么死人那個魂魄有一部分向下走,這個“田”向下面走,就叫做“鬼”,所以這個鬼是向地下跑的,上面不通的。如果是“神”啊,是上下通的,所以“神”字上下左右都通叫做“神”。神字旁邊怎么有個“示”呢?一字上面加一個天,天字下面掛下來三條,就是“示”,現在告示,上天、虛空中有個現象擺給你看得到的,“示”給你看得到。這個“示”旁不像是“衣”字旁,所以中國字的“衣”字旁啊,兩點是“衣(衤)”字旁,一點就是這個“示(礻)”字旁,我們寫中國字注意,有時候常常把“衤”字旁的字寫成一點、一點的應該寫一點寫成兩點,就錯了,那個中國字的意義就錯了。所以鬼是個陰的東西,鬼魂是向下跑,低級的;“神”呢上下四方八面都通的,那等于是雷達一樣,你看這個字就像一個雷達網,上下都通的。那么鬼神兩個字,我們認得了。后人寫個“鬼”字,把它向下面跑,頭上又給他來一根兩根頭發,現在寫成“鬼”字就那么寫,上面來根頭發,鬼相、畫一個鬼相。
那么孔子是直接承認鬼神。有沒有那么一個東西?有這個東西。因為孔子承認了,所以宋朝后來這些儒家不承認也做不到,我們的老教主承認了的啊!至圣先師承認,那么儒家怎么樣解釋?“鬼神者,二氣之良能也。”問他哪兩樣二氣?那他只好解釋成陰陽怪氣,很妙的。
孔子是直接承認有它的存在,而且再次他的說明。
“鬼神之為德”,這個“德”并不是講道德的“德”,就是它的“作用”。它的作用“其盛矣乎!”他是認為,盛者不是茂盛,不是完全作茂盛(講)——充滿,到處充滿的。那么他說這個鬼神的作用,“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看是看不見的,聽也聽不到,如果是聽到鬼叫,那不是鬼叫,是你心叫;真正沒有鬼叫的。你說我看到鬼,是看到自己心理上的反影,它也看不見。那么有幾種人(可以)看見:快要死的人看見,真的假的?還是有問題;太健康的人有時候看見,但是人很少有這樣健康的頭腦與眼睛;此外除非修道、修定、得了神通的人看見,那么很少有人真得了道、真得了定、真得了眼通,平常看的都是幻想,都是第六識的、拿現在心理學就是幻覺的一種,是第六識的獨影意識。有時候獨影意識還是假的帶質境,這是佛學的道理,我們不牽扯到那一邊去了。所以“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是這么一個東西。但是下面有句話,所以可見孔子的這個道不是偶然修的,的確很清楚。
“體物而不可遺”,問題是這個道理了。鬼神是有這個東西,可以說跟人類跟物質世界一切是兩重東西,有不同;但是它有這個力量、有這個功能,同我們不相干,要透過了(讓)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它必須要透過了物質起作用。等于我們精神的生命,所謂心物一元,假設我們這個靈魂、這個精神的生命沒有這個肉體了,起不了作用;(也)可以起作用,在自我的天地、自我的世界、在鬼神的天地里頭起作用,在這個物質世界不起作用,這是兩回事。而且鬼神它所喜歡的光跟我們就兩樣,所以我們現在喜歡亮光叫做有光明。黑暗,我們喜歡(光明,把)看不見的、害怕的那個叫黑暗。有一種生物,有一種昆蟲,世界上很多的生物、有昆蟲以至于鬼神喜歡的是黑暗那個光,不喜歡這個光。而照物理的道理,我們看的光也不是真的光,太陽光反射透過了空氣里頭的灰塵、很多的物質,才有我們現在看到的光,太陽(光)真在那個太空里頭的時候,它也不發亮,是個黑的,太陽光透過那個真空的那個地帶是黑的。黑并不一定是壞東西,它也是一種光,也是光。但是我們這個人,在這個物質上所愛好是什么?習慣性是這個物質世界的東西起作用,所以鬼神跟這個物質世界、人身接觸,它必須要“體物”,它要投入這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他才能夠起了作用。但是“體物而不可遺”,雖然他沒有通過物質而起作用,那么你講它沒有嗎?他(還)是有的。怎么叫“不可遺”?到處都存在,沒有哪個地方不存在。
那么我們經常說人生的經驗,我們年輕時候有幾個老輩子的朋友天生會看鬼,生來就會看到,在他看到鬼是家常便飯,那你跟他走一路會嚇死人:“哎,你又撞到他肚子里去了(眾笑)!他又撞到你肚子里去了。哦!那邊坐著一個!啊!這里就是嘛!”他東說西說,可是他不神經哦!
所以過去有一位大學教授叫張錄光,詩好、文好、畫好,而且學科學的,可是他從媽媽肚子里生出來天生一雙眼睛,我們叫他“鬼眼”,那個“鬼眼”是跟我們眼睛不同,看他那雙眼睛好象沒得亮光的,可他看什么都清楚,看得很清楚。那個時候我們跑警報就拉著他,說哪里可以走?“哎喲!這邊不能躲,多得很!到那邊去。”呵!跟著他決定很安全。
但是他這個起作用,你說鬼神(怎么樣起作用?)“體物而不可遺”,它必須要依憑、依傍一個東西。至于說你走夜路聽到聲音、聽到鬼叫,那都是昆蟲世界的其它生物的叫,絕不是鬼。有時候它也可以發出聲音,聲音不是鬼發的,它“體物”,依傍了某一個東西,使這個東西起物理的作用,就有音聲形象,所以你們研究佛學的唯識學,這就是屬于“帶質境”。這個“帶質”,他必須靠物質而起作用。
孔子只講到這里,詳細他就不講了,他只教我們這個學問,所以他有許多問題,孔子是多半表達在人道方面,形而上他不大愿意講。所以《論語》上子貢就說:天、命與天道,性命之理,孔子不大多談;鬼神之理孔子不多談,但是他只教你一個原則:“敬而遠之”,不要太親近,你不要去一天看鬼啦、學鬼道、去扶鸞,那你人都變成鬼了嘛,它鬼慢慢這個氣氛跟你倆接近,你就是活鬼一個了,沒有意思,所以不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