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關鍵詞:中庸
這是孔子的贊嘆,人生的成功那真是沒得遺憾;這個“無憂”不是表示無憂無慮,就是沒有遺憾,做人做到這樣一輩子沒有遺憾,那么拿在歷史上一個典型、一個榜樣,恐怕只有周文王。周文王跟大舜不同,大舜沒有憑藉、沒有依賴,絕對一個平民,自己站起來,剛才提到過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最后還道德成圣人,超越于這個物質世界,得道。文王也是一樣,但是文王遭遇與他不同,周朝的上輩是姬氏,那么說來文王的祖父、父親都是歷史上的名王而兼圣王;名王是功業,圣王是道德的成就。文王的父親是王季,也是歷史上的圣王,那么有王季的基業的基礎,而他自己道德好、學問好。所以我們曉得中國文化里頭的寶典,也就是文化的中心的文化《易經》這本書,就是他在坐牢的時候注解,所以叫做《周易》。《易經》有很多、有好幾種,有《歸藏》、有《連山》,我們現在普通留下來的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開始注解,他的兒子周公又跟著注解,最后孔子又加上注解,所謂易更三圣。
那么周文王他當時遭遇的領導他的帝王,是我們歷史上有名的暴虐的皇帝紂王,所謂桀、紂都是很暴虐的皇帝,而這些皇帝們有個共同點:學問都很好、文章好,暴虐的皇帝,絕頂聰明,拿后世來講,詩詞歌賦、吹的、玩的、唱的、跳舞的、武功樣樣都是第一。像歷史上寫的殷紂王,“疾逾奔馬”,他跑步馬都跑不過他;“手捉飛禽”,鳥飛過來,他那個氣功一來就把它抓下來了;“生裂虎豹”,老虎兩條腿被他拿到可以撕得開。所以歷史上許多的所謂暴虐的皇帝,他的能力、聰明都是超人一等,超人一等容易走上(暴虐的路子),他眼睛里頭根本沒有人,沒有一個人值得看得上的,所以欠缺了道德修養就要走上這個路子。我們只曉得歷史上桀、紂都是最暴虐的皇帝,但是你研究一下桀、紂,他自然會使他暴虐起來,這么一個人物,沒有一樣別人可以跟他倆比,他自然看部下看老百姓都是笨蛋,這些人他覺得像一個螞蟻一樣,這些沒有用,當螞蟻捏掉算了,養成了這個性格。
文王遭遇這么一個皇帝,所以對他有懷疑能夠把他關起來。周文王在牢里(文王也是一方的諸侯哦),沒有怨天、沒有尤人、沒有埋怨,著書,就是推演這個易經八卦。當然歷史上寫的,那么后來紂王還測驗他的(修養和神通),大家都說他是圣人,一定修養很高,有沒有這樣高的修養?把他的大兒子拿來殺了,殺了以后剁成肉醬,還送來請他吃。——你既然修養道德好,而且又懂得易經,能知過去未來,我看你曉不曉得這是你兒子的肉?——周文王當然知道,眼淚都不能掉哦!面孔給他不知道哦!這個地方是(個)問題,不但是道德的修養,只好是拿佛家講是最大的忍辱,不然很成問題——吃下去!把自己兒子的肉吃下去。所以紂王放心了:“人家都說他是圣人,什么事情有神通都知道,他連兒子的肉吃了都不知道!”——其實文王知道,所以《封神榜》歷史的小說上說,文王等到監視他的人走了,想起那個傷心、吐出來,那個肉說是變成我們現在吃的兔子,我們現在這個長耳朵的兔子,就是文王的兒子伯邑考的肉變的。所以這是歷史上故事與神話,故事神話不是完全編的呦,有他的中心思想的道理。要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夠脫離開那個神話的故事哦!你當故事聽,(只是聽)著玩的。你當成文化哲學來研究,它就是另外有高深的意義與道理還可以參悟出來。
那么這里講到文王“以王季為父,武王為子”,武王就是(文王的)第二個兒子,所以后來繼承文王的志向把紂王推翻了,也替哥哥報了仇了。那么周公是武王的弟弟,這三個都是兄弟呦。實際上文王有百子、一百個兒子,實際上九十九個,后來《封神榜》上給他添了一個,好像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里蹦出來一個干兒子,叫雷震子,有翅膀的、會飛的。所以后來《封神榜》上中國的像前兩天下雨、打雷就是周文王的兒子雷震子管的,雷公。
那么,“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那么上面繼承,承先啟后。“父作之”,這個“父”是代表他的上代,歷代的道德文化的基礎,創造了周朝文化的基礎。“子述之”,他的兒子武王的武功推翻了紂王,建立了周朝,尤其他的弟弟周公,所謂姬旦,他建立了中國文化這個基礎,我們幾千年來孔子所述所集成的就是周公周代的文化,從上代下來。他講到周武王“武王纘大(tai4)王——”,有些本子“大”字上面右邊這個角上打一個圈圈,實際上這個字念“太”,不要把這一圈看成一點,就變成“犬”王了,就錯了。“大王”就是曾祖父輩,講文王的父親“王季”在武王應該稱他是祖父了,曾祖父在文字上中國禮貌就是“大王”,——“王季、文王之緒”,文王是武王的父親,他的祖父就是“王季”,他的曾祖父就是“大王”。三代的,要注意呦,他說武王之所以成功,為周朝的歷史上劃時代的三千年以后影響的名王,文化的建立、道德政治哲學基礎的建立,使中華民族建立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是偶然的,上代有三代的基礎,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第一流的名王,有道德、學問都到了極點。所以這句話我們普通念書很容易把它念過去,“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這個“纘”字不是贊嘆,絞絲旁這個“纘”,他能夠承先啟后擔負得下來,這是非常難的呦!
譬如你看社會上很多人家庭父親創業、祖父創業,兒子嘛擎下來就比較玩這個財富,到孫子啊差不多開始就玩,要敗了,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能夠繼承祖宗之業、成績而發揚之、光大之,非常難的,況且在文化道德上發揚光大是很難。所以中國的古文就是這么一句話,你要會讀才曉得他這一句話的語意、文字后面的意思包含是什么,不然你照文字一看很簡單嘛!就讀懂了,一點味道都沒有,就是一種恭維的話。你把它透過了這個文字后面,透過了這個紙的后面,一看,我們一讀的時候啊,汗都要流出來!不一定我們做得到。假使在座你不管男同學女同學,你是武王,能不能做到?是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