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關鍵詞:中庸
我們上古的時代,中國很多的氏族,中華民族是宗法的社會,很多不同宗、不同姓的氏族組合攏來。血統是一個,姓氏不同。姓從父親來;氏從母親血統來,叫氏。像我們小時候考功名、考學校填表,填母親只填“氏”,因為實際上母親名字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小的時候像母親名字知道那還得了!太不孝了。那個母親在家里做女兒的時候給外祖母、給外祖父叫一下的;一出嫁以后,不叫名字了。不像現在兩夫妻剛剛生疏還可以叫名字,從前不行耶!所以呀,我們填表的時候,“你母親叫什么名字?”母親姓王,就是王氏;姓趙就是趙氏。“叫什么名字?”也不會有人這樣問的。那個問你的人他就不懂禮。那你盡管,我們當時就可以吐他口水:你什么都不懂!只能填“氏”。所以氏就代表了母系社會的源流,姓代表了父系社會的(源流)。所以合起來叫做“姓氏”。
那么,上古的中華民族這個國家,姓氏很多了,簡單地說百姓,有百家。實際上現在我們曉得,有一萬多姓不同。有許多姓我們根本見都沒有見過,甚至古里古怪的都有。那個時候文字言語不同、姓氏不同,交通的關系。隔一條江、隔一座山,不大通往來,文字言語都不同。所以到了秦漢這個階段以后,才真正地統一。作者寫《中庸》的時候,講還有一點問題,“車同軌”,天下馬路、車輛都是定下來,一個制度了,不然魯國、齊國,因為軍事的關系,彼此馬路、車子不能通。現在“車同軌”了。“書同文”,文字統一了。“行同倫”,就是社會的行為、人的行為、思想、風俗習慣都是相同了;換句話,你孔子那么了不起,就可以改革了這個時代、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