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關鍵詞:中庸
他說,《詩經》上說,我的胸襟里頭,一個人胸襟修養“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明鏡也非臺“,明德就是道德的。“不大聲以色”,用不著大聲如何去叫,說法、教化、演講,更不要用態度來表示,換句話更不要罵人去了,只要自己那里一定。
那么,這個《詩經》孔子的解釋:“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教育到達了用視聽教育,就是聲色化民,已經到了最末代了,文化最末的時候,只好用視聽。他說知識的傳播這可以,知識的傳播當然視聽可以。真的內養,所謂中庸之道、至誠之道,這個道這個東西,不是聲色視聽所能夠表達得出來的。他是無形象、無音聲,你怎么表達?無所在,你怎么去表達?無所不在,哪里都摸不見的,你怎么表達?所以孔子說:“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就是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