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還自伐齊,乃訊申胥曰:“昔吾先王體德明圣,達于上帝,譬如農夫作耦,以刈殺四方之蓬蒿,以立名于荊,此則大夫之力也。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處以念惡,出則罪吾眾,撓亂百度,以妖孽吳國。今天降衷于吳,齊師受服。孤豈敢自多,先王之鐘鼓,實式靈之。敢告于大夫。”
申胥釋劍而對曰:“昔吾先王世有輔弼之臣,以能遂疑計惡,以不陷于大難。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曰:‘余令而不違。’夫不違,乃違也。夫不違,亡之階也。夫天之所棄,必驟近其小喜,而遠其大憂。王若不得志于齊,而以覺寤王心,而吳國猶世。吾先君得之也,必有以取之;其亡之也,亦有以棄之。用能援持盈以沒,而驟救傾以時。今王無以取之,而天祿亟至,是吳命之短也。員不忍稱疾辟易,以見王之親為越之擒也。員請先死。”遂自殺。將死,曰:“以懸吾目于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鴺,而投之于江。
關鍵詞:國語,吳語,申胥自殺
吳王夫差伐齊獲勝歸來后,便責問伍子胥說:“過去我的先王德高圣明,通達上天的意旨,就像農夫并排耕作一樣,與你一起割除我國四方的蒿草,打敗了楚國并在那里立下了威名,這是你出的力。如今你老了,卻又不肯自安于閑適的生活,在家盡動些壞腦筋,出外使我的部眾遭受苦難,擾亂法度,來加害于吳國。現在上天降福吳國,使齊國歸順了。我豈敢自夸,這是因為先王的軍隊,得到神靈佑助的緣故。我冒昧告訴你這個消息。”
伍子胥解下佩劍回答說:“過去我們先王一直有輔佐的賢臣,用來幫助決斷疑難,權衡得失,所以沒有陷入大難。如今你拋棄老臣,去和幼稚的年輕人共商國策,說:‘我的命令不得違背。’這樣的不違背,恰恰是對天意的違背。這樣的不違背,正是導致敗亡的階梯啊。那上天所要拋棄的,必定在眼前先給它小小的歡喜,而把大的憂患留在后面。您如果伐齊不順利,反而會內心有所覺悟,這樣吳國還可以世代延續。我們先王凡是取得成就,必定有成功的條件;凡是遭到失敗,也自有失敗的原因。憑借有才能的人輔佐可以保住成業,而且及時挽回危局。現在你沒有取得成功的條件,而上天賜給你的福祿卻屢屢降臨,說明吳國的國運已經很短了。我不忍心稱病退避一邊,看到你被越國人所生擒,我只有請求先死!”于是就自殺了。臨死前,
說:“把我的眼睛懸掛在國都的東門上,讓我看到越國入侵,吳國的滅亡。”吳王惱怒地說:“我不讓他有看到什么的機會。”便派人拿伍子胥的尸體,裝到皮口袋中,投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