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春秋末期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范蠡是春秋奇人,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浮海入齊”,定居于陶(今山東定陶),自號“陶朱公”,開始了后半生的實業生涯,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被后人尊稱為“商圣”。“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宋代學者黃震評價范蠡:春秋戰國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終者惟此一人。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范蠡堪稱中國古代少有的“完人”。
一、君行令,臣行意。
大意:君王按照法令行事,臣子則按照志意行事。
二、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大意:行旱路就預先準備好船只,行水路就預先準備好車輛,以備需要時用。
三、后則用陰,先則用陽,盡敵陽節,盈吾陰節而奪之,此兵家陰陽之妙也。
大意:這里講得是在戰爭中“先發制人”和“后發制人”之間的關系。在實力明顯處于強勢的局面下要先發制人,“先則用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對上置于萬劫不復之地,讓他沒有翻身的機會。而在實力相當或者自己一方處于相對劣勢的情況下,真正的高手卻從來不先發招,而是后發制人,“后則用陰”,充分針對敵方暴露的弱點予以反擊。
四、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
大意:物價上漲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跌下來,物價下跌到一定的極限,反而會逐漸漲上去。
五、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意:把鳥打盡了,打完了,那良弓就沒有用處了,兔子已死,那狗也沒用了,不如烹了吃了。這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出處 ,指一個人失去了利用價值,就被殺掉或者落下個比別人更慘的下場。
六、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大意:得到了機遇就不要懈怠,機遇一旦錯過,就不會再度重來。老天給予的機會,如果不能利用,反而會遭受懲戒。
七、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
大意:糧食價格平穩了,可以帶動其他貨物的平等交換,市場交易的關稅才能興旺不乏,這就是治理國家的(正確)方法。糶:[tiào]釋義:賣出(糧食)。
八、柔而不屈 強而不剛。
大意:柔弱但不屈服,堅持自己但不剛愎自用。
九、勸農桑,務積谷。
大意:發展農業,積蓄糧食。
十、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
大意:經商到富有千金,作官到官拜卿相,對于普通人來講已經到達人生的極點。這樣長久地享受尊貴的名望,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
關鍵詞:國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