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四季,四季不同天,但每一個季節(jié)都有生命的光華。
人到中年,是風雨過后的彩虹,雖飽經滄桑,但依然色彩斑斕。
人到中年,責任更大,路途尚遠,時間留給我們犯錯的機會越來越少。
人到中年,最忌三種病,方顯從容穩(wěn)健。
1
好為人師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好為人師可能是人的一種本性。
每個人都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現自己的了不起,從而獲得虛榮與滿足。
人到中年,尤其會犯“好為人師”的毛病。
而豆瓣里的“后浪們”甚至總結說:中年人最大的油膩之一就是好為人師。
人到中年,年近不惑,總覺得自己走過了一些路,見識了一些風景,積累了一些經驗,懂得了一些道理。
于是不免以“前輩”自居,總想苦口婆心“教你做人”,總把“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當成口頭禪。
曾國藩也曾一度滑入“招人煩”的行列之中。
在京城為官時,他時常寫信教誨家中的子弟。
弟弟們對功名很著急,曾國藩則回信說:“窮通由天作主,予奪由人作主,業(yè)之精不精則由我作主。”
接下來,曾國藩開始責備弟弟們無志。
此后又批評六弟喜歡發(fā)牢騷,還嘲笑了六弟一把,“吾竊笑其志之小,而所憂之不大也。”
對于四弟想換個學習環(huán)境的要求,曾國藩也進行了諄諄教誨:“茍能發(fā)憤自立……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國藩幾次三番這樣教誨弟弟們,終于惹得弟弟們不答應了。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五,他們聯手寫信給曾國藩,責備哥哥喜歡訓人,又不能提供切實可靠的幫助。
做哥哥的“待人不恕”,還不能將心比心為我們這些做弟弟的想一想。
收到弟弟們的聯名“討伐”之后,曾國藩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于是他在日記中反省:“恭讀朱批,以戒余之師心自用。”
《涅盤經》云:“常為心師,不為師心。”
人的毛病在于喜歡做別人的老師,但卻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說教。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過好自己的生活,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至于他人,能給他們提供些許幫助,在他們歧路彷徨時,能靜靜地陪著他們就好。
所以,人到中年,能克制住自己“好為人師”的欲望,便是最該懂的道理。
亂花漸欲迷人眼,越成熟的人,越懂得謙遜。
2
死要面子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
“面子,是中國精神的綱領,只要抓住這個,就像過去拔住了辮子一樣,綱舉目張,全身都跟著走動。”
中國人愛面子,中國的中年人尤其愛面子。
人到中年,在很多事情上看似看得很明白,卻也最容易犯糊涂。
很多中年人經過自己的努力,都在這個年紀“混得還不錯”,于是最怕在別人、特別是在同學、朋友面前“露怯”。
為了“不露怯”,為了顯示自己的小有成就,于是便喜歡大包大攬:吃飯爭著買單,搶著幫別人辦事……
于是就常常讓自己陷入一種“騎虎難下”、“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窘境。
就連“半個圣人”曾國藩在這方面,也不能免俗。
1864年湘軍攻克南京后,曾國藩沒有掌握幼天王的確鑿下落,就在奏折中說:“那偽幼主,大概是命喪亂軍之中了。”
就在這時候,閩浙總督左宗棠獲得了幼天王流竄到湖州一帶的情報。
他將獲取的情報上報清廷,并指責曾國藩欺君罔上。
曾國藩平日里最講究忠信,現在居然有人指責他欺君罔上,讓他覺得丟了面子。
曾國藩一度憤怒到失去理智,也不管自己沒有確鑿證據,就上奏為自己辯護。
耿直的左宗棠同樣不甘示弱,繼續(xù)上奏指責曾國藩。
曾、左二人你來我往,爭得不可開交,很不成體統(tǒng)。
后來的事實證明,左宗棠是對的。在這件事情上,曾國藩確實有點欺君。
所幸慈禧太后沒有追究罪責,曾國藩才逃過一難。
但即便如此,曾、左二人的“筆墨之戰(zhàn)”也是鬧得滿城風雨,兩人多年的友誼也從此毀于一旦。
由此可見,為了面子而丟了理智,是多么愚蠢的行為。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
“中國是個熟人社會,這種面子不僅是可以看的,也是可以用的,是人的資源和身份。
就像一個漣漪一樣,一圈一圈的蕩漾開來。
這或許是中國人愛面子的原因之一。”
但人到中年須明白:人生最不值錢的,就是所謂的“面子”。
越沒有出息的人,才“越要面子”。
亦舒說:“面子是一個人最難放下的,又是最沒用的東西。
當你越是在意它,它就會越發(fā)沉重,越發(fā)讓你寸步難行。”
人到中年,活了大半輩子,是時候給人生做些減法了,別讓面子拖累了自己。
就像《霸王別姬》中說的:“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3
油膩圓滑
人到中年,最易陷入“油膩圓滑”的“怪圈”。
所謂油膩,一是身體上的油膩。
人到中年,無論事業(yè)是否有成,都會由青年人的清俊挺拔變成中年人的肌肉松懈、大腹便便、滿臉油光。
但最可怕的還是心態(tài)上的油膩。
經歷了青澀少年、莽撞青年之后的中年人,見過了世態(tài)炎涼,閱過了人情冷暖,品過了酸甜苦辣,上有老,下有小,開始變得成熟、圓滑,甚至還有些虛頭八腦。
每個人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塊剛從巖石上剝落下來的石頭,粗糙,棱角分明。
隨著歲數漸長,經歷的事多了,身上的棱角會漸漸磨平,最終,會成為一塊光滑的石頭,而且上面還長滿了滑溜溜的青苔。
即便如此,中年人也不應該活成自己曾經最討厭的模樣。
因為人到中年,不是只有“油膩”這一條路。
中年人可以“圓滑”,但不應該“油膩”。
人到中年,貴在于熙熙攘攘的人群種進退有度,不攀附,也不將就,讓自己如魚得水。
曾國藩曾到四川主持鄉(xiāng)試,道光皇帝派了兩名大內侍衛(wèi)隨行保護。
這兩人祖上都立下赫赫戰(zhàn)功,是典型的官后代。
加上兩人在御前當差,見多識廣,內心里其實看不上曾國藩。
曾國藩對于二人的傲慢絲毫不理,只管辦好自己的事,并與二人保持距離。
離開京城時間長了,二人就開始“倒班”,一人保護曾國藩,另一人則流連煙花酒巷。
曾國藩知道二人的行為后,內心很不喜歡,可表面上始終保持著淡定,與他們若即若離。
二人尋花問柳之事,曾國藩也假裝不知,甚至有時故意拿出銀子,讓他們去快活。
就這樣,兩位大內侍衛(wèi)一路上不僅對他言聽計從,還協(xié)助他彈劾了很多貪贓枉法的官員,得到道光皇帝的褒獎。
回到京城后,曾國藩也從來沒有向人提及路途上的那些事,深得兩人信任。
結果這兩人逢人便夸贊曾國藩:曾大人看似木訥,其實十分仔細,值得信賴。
曾國藩也在此后的幾次關鍵時刻,得到了他們的幫助。
曾國藩認為:
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去參與,不去做就是了,千萬不要干涉別人的私事,更不要將別人不光彩的事情拿來四處散布。
他遵循這樣一個處世原則:
銳氣藏于心中,和氣浮于臉面,才氣現于事上,義氣示于他人。
這種方法看似圓滑,卻也是處世的最高境界。
人到中年,外圓內方,知世故而不世故,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