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儒家思想》
第十七講、專注和堅持
——儒家思想教我們如何制定人生規劃或企業戰略
上一講,我講了集義而生和勿忘勿助,這一講我還要帶你做一個小結,加強一下。我來帶你看看根據前面講的儒家思想,我們該如何制定人生計劃或企業戰略,看看儒家思想怎么從一個更高的視角上,服務于我們真實的人生。
我用四個字來概括:專注堅持。
這個看上去很簡單,是人們經常掛在嘴上的四個字。但我希望這一講,給你講透“專注堅持”這四個字背后的原理,同時也給你分享一下我是怎么踐行這四個字的。
我們每個人都至少會被下面三個問題當中的一個問題所困擾:
我如何才能成功?
我怎么還沒成功?
我如何才能更成功?
這三大關于成功的叩問,都是犯了前面講過的“將迎意必”的毛病,都容易把人導向拔苗助長。
那正確的問題是什么呢?其實就是把前面三個關于成功的問題,換成三個關于志向的問題:
我的志向是什么?
我能不能把這件事做好?
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這后三個問題,差不多就構成了你的使命、愿景、價值觀。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都是一個道理。
但據我觀察,很多的企業家都把使命、愿景、價值觀掛在嘴上,但真正驅動他們的,往往是三股力量:名利心、征服欲和好勝心。名利心,是要名要利;征服欲,是征服世界;好勝心,是要勝過別人,永爭第一。
這三大動力,無可厚非,因為都是人的動物本能,我自己也一個都不缺。“大丈夫處世,立功名,取富貴”,這經常是歷史上英雄人物的口頭禪,我們從小就耳濡目染。但是,你越是將迎意必,就越容易拔苗助長。
這三大動力背后的問題在于,你追問到最后,會發現,有一個終極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你到底要什么”。名利、征服、勝利,都不是最后的目的,這些都只是手段和路徑,我們最后的目的是實現自己的滿足、愉悅,還有內心的平靜。
名利讓人快樂,但是,如果名利心太重,就會讓人迷失,最終得不到快樂,甚至名利也得而復失。你說,我可以適可而止啊。你不會適可而止的,任何一種追求,都是欲壑難填的,擁有越多就越缺。
征服和勝利同樣讓人快樂,但是,征服是最危險的舉動。歷史上的征服者,從亞歷山大、拿破侖到希特勒,沒有一個不是以崩潰結束的。企業家也是一樣,總是不斷擴大自己的邊界,不斷地要做大做強,一直到失控崩盤為止。
這也是人性,你無法阻擋自己,你只能把自己的名利心、征服欲和好勝心,引導轉移到別的地方。我把這稱為愉悅區轉移,也可以說是舒適區轉移。
我們常說,你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人當然都想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為什么要離開呢?所以,我們要修煉的,不是走出舒適區,而是轉換舒適區。
比如說,我每天早上五六點鐘起來的鍛煉身體和讀書,堅持了七八年,我好多朋友佩服得不得了,說你這個毅力太可怕了。我說:“什么毅力啊?你每天刷牙不也堅持了幾十年嗎?我一天不這樣做,就像沒刷牙一樣,我渾身難受出不了門。這就是我的舒適區啊。”
為什么我會有這樣的舒適區呢?
一是因為我的志向。我的志向就是要傳播中國國學文化,所以我有動力去專注堅持。
二是習慣成自然。一旦堅持下來,如果有一天中斷了,反而會不舒服。這也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樂在其中。
所以,使命、愿景、價值觀,一定是我們真正的快樂所在,而不是我們對外宣傳的口號,或者逼迫自己遵守的守則。看自己是不是舒適、快樂,這也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的志向和使命。
儒家哲學,就是把正道、仁德,作為自己真正的舒適區、愉悅區、快樂的家園。
孟子說:“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君子志在得位而行道(得到掌權的位置,能推行自己的大道),如果做了大國的君主,擁有廣袤的土地、眾多的人民,這當然是君子所欲也。但是,君子之樂,還不止于此,還有更大的快樂。
更大的快樂是什么呢?孟子說:“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 意思是,如果站在天地中央,天下盡在我的統馭之中,當皇帝了,而且全天下的人民,都還能澤被于我的教化,這是君子的快樂了。但是,這可以說是樂,還不能說是性。君子的本性并不在這兒。
君子的本性在哪兒呢?孟子又說:“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見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什么意思呢?君子的本性是,縱使他的大道通行于天下,也不因此而增加,就算窮居陋巷,也不因此而減少。因為他的本性、本分已定,就那么多,不增不減。為什么不增不減呢,因為那是他從上天那里得到的全部了,不因為外物有所轉移,也不因為貧富而有所變化。
君子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仁義禮智:
“ 仁”是內心真摯深沉的愛;
“義”是正義之義,該怎樣就怎樣;
“禮”是敬,是舉手投足的規矩;
“智”是通透通達,明事理,通人心。
這“仁義禮智”四德根植于心,這四德的光輝,從面貌上發散出來,清和潤澤,令人可親可敬;從肩背上顯現出來,盎然豐厚,讓人都想模仿他的風范;這四德發揮出來,會體現在行動和肢體上,四體自己就知道該怎么做,不需要思考,一舉一動就沒有不恰當的。因為在體內,四德積蓄極其盛大,所以自己就發動起來。如此率性而為,自由自在,從心所欲不逾矩,此君子之性也。
君子本分已足,內心強大,比外面的所有東西都強大。所以君子無所謂事業大小,君子的修為本身就是事業。
這就是“專注堅持”背后的原理。
我們再回到公司的使命、愿景、價值觀的問題上,我的觀點就是少談愿景,只談使命和價值觀。因為使命和價值觀是本性,愿景是增減。
使命,是你承擔的重大任務和責任;價值觀,是你判斷是非善惡的原則。很多企業,壞就壞在看著高大上的愿景上,因為愿景往往就搞成了“將迎意必”,為了實現愿景,就拔苗助長。
甚至,我認為都不要講理想,只講志向。理想是在談將來要實現的愿景,志向是在談要堅持的原則和方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
我企業咨詢,我給公司定的使命是“讓企業少走彎路”。
因為在我看來,最高的效率是“不返工”,最快的進步是“不退步”。我們的使命,就是要讓企業家不要拔苗助長,傳遞的是一種專注堅持,日日不斷,滴水穿石,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經營哲學。我們的咨詢服務,和我講的課程都是服務于這個使命的。
我知道,做到不追逐、不激進真的很難,努力了,沒有好結果的事情也時有發生。那么,怎么去按捺和平衡自己的內心呢?
我很喜歡孟子說的一句話,叫“莫非命也,順受其正”。一切都是命運,但順理而行,接受的就是正命,而不是死于非命。
這世界不歸我們控制,我們連自己都控制不了,怎么能控制世界呢?我們連自己給自己定的原則都把握不了,怎么能把握未來呢?我們只管努力,把結果交給命運和運氣,順受正命。
當你對結果沒有要求了,你就能專注堅持了。這又是一個重點。都知道做事要靠堅持,怎樣才能堅持?竅門在哪兒?就在于不要結果。對結果沒要求,就能堅持,因為你能堅持的是自己的本分,是使命、志向和價值觀。
有個企業叫晨光文具,到2021年做到了800億市值,是我知道的專注堅持的代表。我記得2008年的時候,晨光文具的總裁陳湖雄說過,他說我17歲就做文具生意,到今天37歲了,20年前跟我做生意的人,今天還在跟我做生意,所以我的成本低呀。你看,這就是他專注堅持的結果。
不要愿景,只要使命和價值觀;不要理想,只要志向。專注堅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就是我的儒家成功學。無論是在我們的人生規劃中,還是在企業經營中,它們始終不變。
關鍵詞: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