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講,我講了四種圣人和四條道路,這一講,我說說如何學做圣人。
你先別害怕,也別抵觸,心想“我學做圣人做什么?”比如很多人都喜歡王陽明,學習王陽明,出口就是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可是,王陽明從小的志向就是成為圣人。所以你學的“致良知”“知行合一”,不就是在學做圣人嗎?
所以,打消疑慮,現在我們就認認真真地開始學做圣人。
什么是圣人?孔子、孟子都從來沒給過定義,這是中國哲學的一個特點,我在課程開始也提到過,中國哲學提出概念,但不會給它下一個一般性的定義,都是高語境溝通,就是怎么理解全看當時的語境。不過,在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里,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論,我認為算是給圣人下了一個定義。
這段話是這樣的:“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意思是,才和德都達到極致,就是圣人;既沒有才,也沒有德,是愚人;德超過才,是君子;才超過德,是小人。
那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圣人,就是才德兼備的人。這差不多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要求了。首先是才德兼備,然后是不斷追求更高的才和更高的德,這就是學做圣人。達到品德最高尚,智慧才能最高超,那就是圣人了。
怎么學呢?很簡單,儒家說,就在日用常行,就是你每天的應事、接物、待人。大事咱們學不來,咱們就在每一件小事上向圣人看齊。
你在做每一件小事的時候,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來做這件事,他會怎么做,然后你也怎么做。那在這件事上,你就是圣人了。如此一件一件地修行,圣人就可以學而至也,就學成圣人了。
舉個例子,我們就拿迎客送客這件小事來看圣人是怎么做的。
《論語》里有一段:“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也。’”
擯相就是專門負責接待客人的人。列國諸侯都有外交禮儀部,等到有諸侯朝見天子,或者朝廷有聘用典禮的時候,都需要有熟悉禮儀的人做擯相。
這段的意思是,君主讓孔子作為擯相接待賓客時,孔子會馬上緊張起來,嚴肅認真,步履盤旋,就像“各就各位!預備——走!”那種狀態,隨時準備行動。而且還和一起搞接待的同事(一般有三到五人)各司其位,左右作揖,依次有序傳達。
但就算是這樣左右揖讓,也只是手在動,身體依然端正自如,弟子在后面看他,只是衣服前后擺動,整整齊齊。
賓主相見之后,主君引客人進屋。接待的人員也要跟進去,所以孔子會快速小步跟上,進屋后,站在兩側。快步走過去時身形也不會亂,像一只鳥一樣飛進去。
賓客告別的時候,孔子負責出門送客,道別之后,他一定恭敬地站在那里,目送客人遠去,一直到看不見,再回去向國君報告說:“客人走遠了,已經不再回頭了。”
這一段,把孔子的禮數周全寫活了。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迎送的原則:迎客要快步前趨,能一溜小跑最好。送客要站在那里目送,等對方走遠了不再回頭,或回頭也看不見你為止。別讓對方回頭想再揮一揮手道別,說句“請回吧”,結果一回頭卻發現你早就不見了。
我們可以回憶下,自己平時見人,有沒有快步迎上去握手的習慣呢?
迎客要快步向前,跑得越快,禮數越大。而送客呢,你不要一揮手道別,轉身就進屋了,要等對方的車拐了彎看不見了再轉身才行。
我有過一次經歷,印象很深。我去寧波本訪問企業,出來上了大巴,主人都在門口站立,揮手道別,車開遠了,他們還要揮手致意才轉身進屋。
這是圣人在接物待人上的做法,你可以舉一反三,在自己的生活中,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會怎么說,怎么做。這就是致良知的一種方式,養成對照的習慣,學習“圣人”就沒那么難了。
我們把這種圣人文化,推行到公司層面。圣人開公司的話,會是什么樣的公司呢?簡單說,就是“好公司”。
儒家雖然沒有給出好公司的行動方法,但我從日本企業家塚越寬寫的一本書里找到了答案,這本書叫《打造一家好公司》。
他說好公司有四個標準:
員工認為她是好公司;
顧客認為她是好公司;
供應商、上下游合作伙伴認為她是好公司;
社會認為她是好公司。
你看,這個標準太簡單,也太精確了,跟儒家思想的內核完全一致。
所以,我首先要讓員工認為我們公司是好公司。如果大家都認為是好公司,那就都愿意留在這里,對不對?留得住人就是好公司。留下來還能死心塌地地干活,而且不惜力。所有客戶來我們公司參加提案會,都會發出同一個感嘆:“真的太用心了。”有的客戶甚至說:“我們的人做不到這樣賣力。”
但就算是好公司了,還是有人會辭職。我特別感激那些我希望留住他,他卻堅持要走的人,因為他提醒我,我們公司還不夠好,這就給了我改進的機會。實際上,我們的每一次改進,都和我們舍不得的人辭職有關。所以,我們出資送員工去念EMBA,學費我們出,年年都送,送了幾個人。我從來不要求簽約必須服務幾年之類的,因為讓他們留下,讓他們覺得公司是好公司,是我的責任,不是他們的責任。
說完了員工,再說第二條,怎么讓顧客覺得我們是好公司呢?
顧客的評價比較簡單,只要你提供了好的產品和服務,看得到你們盡心盡力,他就認為你是好公司。但是,由于我們是咨詢公司,和建筑公司不一樣,建筑公司的施工質量誰都看得到。咨詢公司的策略和創意方案,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我們認為需要堅持的,客戶可能有不同意見,考驗就來了。你是堅持己見,寧愿合作中斷呢?還是投其所好,委曲求全呢?我們毫不猶豫地選擇前者,就是我前面說過的:“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是我最引以自豪的,完全按圣人標準執行,只要真理,不要錢,等時間長了,顧客自然就能看到我們堅持的價值,認可我們。如果他不認可,還有孔子的那句話:“無可無不可。”
第三條,供應商、上下游合作伙伴認為你是好公司,這個最容易,供應商的要求很簡單,按時付款就行。前面說過,這一點我百分百做到了。但是,我們的人有沒有拿供應商的回扣呢?我覺得基本沒有,但還真不敢保證百分百沒有。因為供應商們沒有把回扣給出去,他就睡不著覺。
第四條,社會認為你是好公司。這一點也很重要。
員工、客戶、供應商,都是直接利益相關者,而要想讓社會認為你是好公司,就要看你對社會有什么貢獻,承擔了什么社會責任。
做圣人公司,就要以天下為己任,就是我上一講講的“圣之任者”,如果天下還有一個人受苦,都是我害的。 的經營使命是“讓企業少走彎路”,那么,如果中國還有一個企業在走彎路,那就是我的責任。
但我又做不了那么多客戶,人家也不一定選擇我,我怎么盡到這個責任呢?所以就有了我的講課計劃,那就是通過講課傳播我的理念,間接地幫到更多的企業。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反反復復地說:“我想要救天下人啊!”我也想要救天下企業于貪巧求速、僥幸取勝的彎路,讓他們走上滴水穿石、持續積累的正道,那么我講課,包括你正在聽的這個課程,都是我努力的一部分。
所以,學做圣人,就是找到對照,然后在日用常行的小事上學。個人要學做圣人,公司要學做圣人公司。只要眼到,心到,聲到,你就走在了成為“圣人”的路上,把事做成也會變得很容易,也就是孟子的話:“王天下易如反掌。”
關鍵詞: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