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小滿。
二十四節(jié)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智慧的結(jié)晶。
中國人崇尚謙遜,講究細水長流。故而小滿不同于其他節(jié)氣命名。
如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唯獨小滿之后,不再有“大滿”。
古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說的就是過猶不及、盛極必衰的道理。
為人處世,切忌太滿?;ㄎ慈_,月未全圓,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tài)。
01
飯不要吃太飽
《黃帝內(nèi)經(jīng)》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
正如老人常說的,人的腸胃怕堵不怕餓,比起十分飽,三分饑更有利于健康。
八十多歲的醫(yī)學泰斗鐘南山在抗疫前線奮戰(zhàn)時,不僅因為專業(yè)成了全民的偶像,健康的體魄也成了大家關(guān)注的焦點。
為此,鐘南山院士曾向大家分享保持健康的三要素:
“運動,鍛煉;重視心理健康;不要吃太飽。”
他還分享了合理分配三餐的具體方法:
早餐的熱能攝入量應(yīng)是全天的30%,主要包括豆?jié){、雞蛋、水果和蔬菜;
中午的熱能攝入量應(yīng)是全天的40%,主要包括魚、肉、蛋和豆類;
晚上盡量少吃一點,熱能攝入量主要在全天的30%,主要是谷物。
然而,很多人明知吃太飽對身體無益,但還是會為了口腹之欲,忽略身體的康健。
南北朝時期宋明帝劉彧便是一個對吃無節(jié)制的人,據(jù)記載,劉彧吃臘肉,每頓至少得吃兩百塊。
每次都吃到撐才停下來,這不僅讓他身形變胖,失去原來儒雅的樣子,也讓他的身體因為超負荷而疾病纏身。
最終讓生命停留在了34歲。
這并非夸張,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只需要降低進食量,就能延年益壽。
因為吃太多,不僅會引起腸胃功能的障礙,還會因為肥胖帶來更多病癥,如“富貴病”。
更重要的是,吃太多,大腦中會產(chǎn)生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的生長因子,會導致腦功能的退化。
梁代醫(yī)學家陶弘景在《養(yǎng)生延年錄》中也指出:
“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壽;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
享有94歲高壽的國畫大師齊白石的養(yǎng)生之法“七戒八不”中,就有一條是“不貪飽”。
可見,將飽未飽,健康常有。
吃飯慢一點,規(guī)律一點,便可以慢慢減掉飯量的三分之一,如營養(yǎng)學家李瑞芬教授所總結(jié)的:
“一日多餐,餐餐不飽,餓了就吃,吃得很少。”
控制好飲食的分量,才能把握好身體的“度”,擁有健康的體魄,給生命做加法,更好地享受人生。
02
事不要做太絕
有一位小和尚,做事很絕對,師父為了教化他,讓他在一個葫蘆里裝滿水,再放進鹽,然后讓小和尚想辦法讓鹽快點融化。
沒多一會,小和尚哭喪著臉對師父說:
“師父,水太滿了,根本沒有辦法去讓鹽加速融化。”
因為葫蘆里的水太滿,不能搖晃葫蘆,讓鹽融化;又因為葫蘆口太小,不能用木棍去攪拌,最后,鹽都沉在了胡蘆的底部。
師父笑著說:“你把葫蘆里的水倒出來一些,不就可以了嗎?”
小和尚頓悟,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世間萬物如此,做人做事也不離其法。
一個人做事太絕對,便如同盛滿水的葫蘆,失去了回旋的余地。
所以,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這么說:
“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事事有度,必有所益。留余地,是留給別人,也是留給自己。
世事繁雜,輸贏難料,不把事做絕,路才能越走越寬,亦能擁有轉(zhuǎn)身的從容。
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略家馮諼,因為貧窮,想要投到齊國公子孟嘗君的門下寄居,孟嘗君詢問他的特長,他卻搖著頭說“什么本事都沒有”。
但對門客不惜“舍業(yè)厚遇之”的孟嘗君,對投奔而來的人都會留有余地,便以下等門客的待遇收留了馮諼。
然而馮諼并不滿意下等門客的待遇,沒幾天,便彈著劍要魚吃,于是孟嘗君按中等門客的待遇招待馮諼。
過了幾天,馮諼又不愿意了,彈著劍要車馬,孟嘗君沒有計較,給了他上等門客的待遇。
馮諼沒有就此停止,沒多久又彈起了劍,說自己家里的老母親沒法養(yǎng)活。
大家都覺得馮諼太過貪婪,極其討厭他。但孟嘗君依然抱著“做事留余地”的胸襟,再次滿足馮諼的愿望。
最終在孟嘗君遭到齊王猜忌時,馮諼為孟嘗君出謀劃策,營造“三窟”,使孟嘗君在之后做齊國相國的幾十年中,“無纖介之禍”。
凡事不可盡的智慧,便在此間。
人算不及天算,凡事皆有意外,做事留余地,方能容納這些意外。
這樣的人,成人達己,總能積善降祥。因為做事不絕,是留給別人的退路,也是自己的后路。
03
做人不能太自滿
曾看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位愛好丹青的年輕人,千里迢迢到法門寺找釋圓大師訴苦:
我一心一意想學丹青,但至今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師父,我覺得許多人都徒有虛名,畫技還不如我。
釋圓大師聽罷淡然一笑,要求其現(xiàn)場作畫。
年輕人問,畫什么呢?
大師說,老僧平素最大的嗜好就是品茗飲茶,施主就為我畫一把茶壺一個茶杯吧。
年輕人寥寥幾筆,很快就畫完了,只見紙上一把傾斜的茶壺,正徐徐吐出一脈茶水來,慢慢注入茶杯中。
畫作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釋圓卻說他畫錯了,應(yīng)該把杯子畫到茶壺之上才對。
年輕人大為不解,大師你有沒有弄錯,哪有杯子置于茶壺之上的道理?
釋圓大師笑道,原來道理你都懂啊。
你渴望自己的杯子能夠注入那些丹青高手的香茗,但你卻把自己的杯子放得比茶壺還要高,這樣香茗怎么注入你的杯子?
澗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脈流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取別人的智慧和經(jīng)驗。
年輕人聽罷,大悟而去。
自視甚高,驕傲自滿,往往會原地踏步。
謙虛低調(diào),凡事后退,才能行穩(wěn)致遠。
曾國藩初進翰林院時,狂妄自大,夸夸其談,惹得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拂袖而去。
后來曾國藩懊惱萬分,深覺自己雖飽讀詩書,卻不曾明白“高調(diào)者必有禍殃”的深意,從此便定下家規(guī):
戒多言,低調(diào)做人。
更在自己鼎盛時期,將書房改名為“求闕(缺)齋”,以此警醒自己做人切忌太滿。
也正是這種萬事求缺的姿態(tài),使得曾國藩一生善始善終,乃至后世子孫,都因受其家風影響,得以綿延流長。
滿而不損,是一種修養(yǎng)。
層次越高的人,越懂得“日中則昃,月盈則虧”這的道理。
凡事留余,才能清醒做事。
虛懷若谷,不疾不徐,不驕不躁,乃是人生極高的境界。
《菜根譚》道:
花看半開,酒飲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爛醉酕醄,便成惡境矣。履盈滿者,宜思之。
“花要半開,酒要半醉”,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也是它衰敗的開始。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fā)展極限,一旦超過這一限度,勢必會向自己的對立面轉(zhuǎn)化。
做人也是如此,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xù)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xù)言。
好的人生,需要留白,將滿未滿,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
小滿,是知足常樂,是謙遜淡泊,是節(jié)制,也是知止。
愿你于紛繁人世,守一顆平常心,修得人生小圓滿。
關(guān)鍵詞:小滿,國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