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一篇、讀《易經》前的思想準備
第七講、 關于《易經》的一些基本問題
下面我簡單告訴大家一些關于《易經》的基本問題。
一、什么是《周易》?
《周易》有兩種說法。一個說法是說“周”就是普遍,因為道理是普遍性的,故《易經》是普遍性的、周流不息的。另一個說法就是周代的《易經》。我的看法就是要簡化,即“周”就是周代。周流不息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觀念,那是哲學的說法;而我們古代的書,尤其是最早的書,哪有用哲學的觀念作為書名的呢?老子的書就叫《老子》,莊子的書就叫《莊子》,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就叫《論語》,很簡單。“周易”二字在《左傳》中出現了三次,在變成一本占卜之書后就流行這個名詞了,差不多在東周時期就運用了。
《易經》,這是漢代的叫法,凡是稱為經的,《詩經》《書經》等都是從漢代開始的,漢代的博士就講經。《易經》變成了六經之一或者五經之一,經是漢代的名詞。漢代以前,如老子和孔子那個時候,只有《周易》這個名稱。在《易經》經文中,沒有“易”字;學說本于孔子的“十翼”(《易傳》)則講到了“易”,這個“易”就是《易經》,沒有用“周易”二字。
二、《易經》是不是神的話、神的指示?
當然不是,《易經》沒有神,《易經》的背后不是神,所以《易經》不是神的話。《易經》要到東周以后才變成占卜的書,它原是一本哲學的書。《易經》如果是周文王所寫,從周文王開始,它本身就是一本哲學的、智慧的書,當時還沒有變成占卜之書。因為我們看到,從周文王、周公到文王的孫子成王,都還沒有用《易經》占卜。所以,《易經》有兩個發展路線:一是《易經》被老子拿去用,老子受到《易經》的影響很深,后來又被孔子拿去用,儒、道二家同源于《易經》,這一條路子是哲學路子,以“象”“理”為主。這條路子一直走,通過漢《易》,到王弼講易理,宋明儒家也講易理,直到今天我們講的易理。我講的《易經》也是從儒、道這條路線而來,這條路子是《易經》的康莊大道。二是走向占卜,到了漢代變為象數之學,講災異,再后來拿來算命、預測,這是另外一條路子。這兩條發展的路線,它們的好壞比較姑且不論,都源于根本的《易經》是沒有問題的,《易經》本身也是哲學的智慧,所以不是神諭。如果相信神,就沒有《易經》了。
三、什么是《易經》里的道?
提到“道”,大家就想到老子,老子的書特別把“道”哲學化,講得很深。但是在《易經》里面,“道”出現了四次。這四個“道”,有三個是指我們人生的路徑,《易經》六十四卦就是人生的路徑。另外一個,則是復卦中的“反復其道”,宇宙反復,由陰變成陽,這叫宇宙變化。所以,《易經》里的“道”字,本身是很簡單的,不是很復雜的,是宇宙人生的路子而已。
四、什么是《易經》里的德?
“德”字在《易經》中共出現五次。跟道德的“德”不一樣,這個“德”是指內在的德。道德的“德”是指在外在的德。“道德”二字從《老子》而來,《老子》又稱《道德經》,上經第一個字是“道”,下經第二個字是“德”,本來是稱為《老子》的,后來因為要稱“經”了,不能稱為“老子經”,所以把道德合在一起稱為《道德經》。在《老子》書里面,道和德是不同的,道是道,德是德。道是宇宙的變化,德是人生的修養。但是道和德合在一起后,到現在就是純粹的“道德”,變成外在的了,和德是內在的這一點不同。我跟很多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講到“道德”時,他們都皺眉頭,認為這是外在的東西加在身上,壓著他們,勉強他們去做。后來我就說“德”是指內在的德,《老子》《易經》就偏重于內在的德。這里我把《易經》中幾個跟我們德有關的字挑出來跟大家講一下。
第一,是“敬”字。敬是一種德,是內在的。我們常說的尊敬,是外在的,譬如別人有智慧、有學問、有文化,我們尊敬他。但是“敬”是內在的,所以我不因為別人比我高,我要敬他,即使別人地位較低,即使是一草一木,我都要存著敬的心來對待它們,因為敬是內在的一種德。
第二,是“恒”字,《論語》中孔子也引證過,即“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第三十二卦恒卦的第三爻。“恒”也是內在的一種德。
第三,是“貞”字。這是《易經》的專有名詞——“元亨利貞”。“貞”本來是指正道。在我講的《易經》課中,凡是在某個爻中出現了“貞”字,如果是陽爻,我就說用誠;如果是陰爻,我就說要用謙。
我用“誠、謙”二字把“貞”給具體化。
第四,是“和”字,出現在《易經》的兌卦中。“和”是中國哲學里非常重要的一種德,講陰陽相和,也是內心的和,不是外在的。
上述所講是《易經》里面跟“德”有關的字,我先提出來,在講具體的卦時,大家再用心體會。
第五,《易經》里面還有幾個重點字,是判斷語,常常會遇到,我稍微講一下。
“吉、兇”二字是最常用的,是一個判斷語,就是你做的什么事情是吉,什么事情是兇。但是在《易經》里面,吉兇并不重要,吉兇是可以改變的,吉兇只是你對所做的這些事情的判斷,是結果,不是動機,也不是過程。漢代的象數派《易經》,主講吉兇,災異吉兇就是一個判斷。占到一個卦,若是吉還好,兇就完了,但沒有講你該如何應對?只說“吉兇”二字。常常有學生占卦時占到一個爻是兇,就直皺眉頭,說“完了、完了”,其實不是這樣,兇也是可以改變的,所以我研究《易經》注重“處變”,要把兇改變掉。
“悔”字在《易經》中出現了很多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事情做了以后“有悔”,就是后悔,當然不好,即悔于后。另一種就是悔于前,你知道有悔,就不會做這件事情,這就叫“悔亡”。所以,悔在后,就像兇一樣,沒辦法;但是悔在前的話,知道會有悔,不去做,就不會有悔,不會有后悔的結果,便不會有兇了。
“吝”,是不好意思,有點感到羞恥。這是心理的問題。吉兇是外面的判斷,吝是一種內心的羞恥。吝也可以轉變,我常常把它轉變為恥,轉成羞恥的恥。本來吝是不好的,但是轉變到恥之后,就如儒家所說的“知恥近乎勇”,反而成為一種德。
“咎”, 《易經》里面常常出現“無咎”二字。“咎”是外在的責備,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無咎”非常重要,做事情問心無愧就是“無咎”;盡管咎還是有,外在還是有責備,但是你問心無愧的話就不在乎了。所以,無咎是一種修養,一種功夫,比吉兇還重要。
“厲”,是代表危險。大家碰到“厲”字不要擔心,凡是講“厲”的都是外在的危機。外在的危機不要怕,可以避免,要學會怎么樣做才能避免危機。“厲”是一種警惕,告訴我們自己所處的環境有危險性,要小心,要避免受到傷害。
五、 “誠、謙”二德如何運用?
《易經》有兩個基本的德,一個是誠,一個是謙。用誠和謙來解釋陽爻和陰爻。有朋友問我這兩個字那么簡單,怎么用呢?舉個例子,《易經》第六十一卦中孚卦,中孚就是內在的孚。孚就是誠,是內在的誠,但如何把內在的誠運用出來呢?
第一,誠必須通乎天道。天道是生生不已的,所以我們修誠也必須生生不已,即所謂的“自強不息”。
第二,直道而行。直道就是專一,誠者專一,誠無二心。在孔子思想里,直是一個德。
第三,純凈心念,沒有邪念。誠在你心里面,只要沒有雜念、沒有欲望,還是誠。說純凈其心,在《系辭傳》中稱“洗心”,洗掉心的雜念。
第四,把握原則。誠一定要根據原則,在中國哲學中就是理。
第五,以德感人。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是一種氣,誠元之氣,這種氣能夠感化人,是以德感人。
第六,擇善而固執。我們要把握善的行為,不要三心二意,要始終如一地走下去。
第七,以敬待人對事。
第八,要有自信心。
綜括這些誠的運用,可以看出和儒家心性修養有很大的關系。
接著我們講“謙”字。《易經》第十五卦是謙卦,謙不是我們普通所謂的禮貌、謙讓,在《易經》中,它是一種德,是能解決問題的。在運用上,有以下的做法:一是效法地道的生養萬物;二是間接地解決問題;三是遮蓋你的才能和光芒;四是知止可以不殆;五是開放自己;六是不要執著;七是無為而為。其實這七點歸結起來,全是老子的思想,由此可知老子是由“謙”的運用把《易經》的思想完全表現了出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