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一篇、讀《易經》前的思想準備
第九講、孔子與《易經》的關系
民國以來,很多學者疑古,認為孔子和《易經》沒有關系;有的人甚至認為《論語》都是人生倫理中一些比較切實的東西,不談天道。所以很多人就拿《論語》做標準,因為孔子不談天道,現在《易經》講天道,甚至有占卜的東西,他們認為都不是孔子的思想。那么這只是一派,不足為訓。
孔子是否和《易經》有關呢?
一、孔子和《易經》有非常深切的關系。因為在《論語》中,我們可以找出兩三條例證。 一是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這是孔子的話,寫得清清楚楚——“五十以學《易》”,有的學者偏偏說孔子沒有讀過《易經》,這里的“易”字也改成“亦”字,說孔子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易”字不見了,說孔子沒有讀經。這是后人故意編造的!二是孔子說:“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論語·子路》)這里孔子明明引證了《易經》恒卦第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可見,從孔子引證的話可以證明孔子和《易經》有關系。前人多半是這樣去證明的,這樣的證明我認為還是太呆板、太拘泥,就這兩點還是不夠的。其實,從孔子一輩子的研究過程中也可以看出《易經》在孔子生命歷程當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在《論語·為政篇》講“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們先從這三點來看孔子跟《易經》有沒有關系。十五志于學,是學禮;三十而立,孔子認為他三十歲的時候,有成就了,站得住了;四十而不惑,孔子認為他研究禮樂都不惑,或者自己不受外面的影響。就這三方面來講,孔子和《易經》沒有關系,而且孔子還有點驕傲。
孔子曾問禮于老子,一般考證說是孔子當時大概四十五六歲。這次問禮,是他的學生南宮敬叔一手促成的,對孔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轉變。這件事情記載在《史記》里面,他們辭行時,老子送他們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這話說得合乎情理,孔子認為自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那不是驕傲的表現嗎?老子認為禮不是在外在的禮節和典章制度,而是內心的。孔子的內心還沒有化,故被老子批評;但是對于這件事情,孔子的學生都不提,不愿被人知道夫子被老子批評。
司馬遷是儒家,他的記載當然可靠,而且在《孔子家語》里面也有相似的記載。我們可以想象孔子到周王城去問禮,絕對不止一兩個月,至少一兩年,孔子一定是跟老子談了一段時間,一次訪問至少有兩三小時,不會說只有十幾分鐘。這時候老子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是掌管藏書室的史官,當然知道所有的經典??鬃拥搅酥芡醭亩汲?,當然要到國家圖書館去見老子,然后要去看看有什么藏書。
我雖沒有證據,但可以合理地推測,我猜想那時老子給孔子的書就是《易經》,因為《易經》是只有史官才有,為官府收藏,民間沒有。老子當然看過這部書,而且《道德經》受《易經》的影響也很深。所以,我認為老子把這部書交給孔子,孔子回來以后,從五十歲開始,就和《易經》有了密切的關系。
二、孔子心中的大過。孔子拿到《易經》后,回到魯國,接下來就進入了其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孔子很忙,事務非常繁雜,沒有時間好好讀《易經》,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孔子在魯國做了司寇,后攝行相事,上任七天就殺了少正卯,
這件事情在《論語》與《孟子》里面都沒有記載。孔子直系的這些學生大概都不談孔子殺少正卯這件事情,可見這件事情在學生的眼中并不怎么光彩,所以才不會提。但在《荀子》書里面提到了,荀子是影響到法家的,所以提到了這件事。《孔子家語》也提了少正卯一事??梢?,少正卯事件不是正統的孔子的學生所愿意提的。這件事情在孔子心里面也有疙瘩,這個疙瘩前人都沒有發覺。最近我研究《易經》時特別注意孔子頗值得玩味的“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句話,然后看到了他引證恒卦九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這是《論語》里面記載的。
不只是前人,現在的學者看到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都在研究孔子到底是什么時候學《易》的?有的人說五十歲學《易》,有的人說“加我數年”可能是四十六七歲,都去考證什么時候。我認為這樣的考證走偏了,什么時候學《易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無大過”。以前我講這句話,就強調孔子一下子抓住了《易經》,可以幫助他做任何事情都能避免大過。人生的小過不能避免,每個人
都有一些小過,孔子也有小過,但是《易經》可以使我們無大過。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精神所在。以前我是這樣強調的,最近我發現不是那么簡單,因為我最近讀到了榮格對《易經》的推崇。榮格用占卜來了解《易經》,占卜就相當于榮格的夢,也相當于榮格的潛意識。也就是說,榮格從夢、潛意識這兩方面,借占卜走入《易經》。一提到潛意識,我突然想到孔子有沒有潛意識,“無大過”就是孔子的潛意識,因為孔子和學生對談時沒有明確表露出來(也許和有些學生提過,可能學生為了夫子的形象不愿意提)??鬃訛槭裁凑f“無大過”?可見他心里有大過。這正是所謂的“此地無銀三百兩”,他心里一定有大過,才會講這樣的話。何謂“加我數年”?講這句話,孔子當時當然不是五十歲,也不是五十五歲,而是七十歲左右回想以前的事,才說如果在五十歲的時候就好好研究《易經》,再加數年。大家算算看,五十歲加幾年,不是五十四五歲嗎?這個時候,孔子潛意識中想到自己犯了一個大過,就是斬殺少正卯。當時孔子是魯司寇、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以法家來講,當然沒有錯的。在他斬少正卯的時候,作為大弟子之一的子貢,是一個聰明人,非常懂得商業心理,平常也不會像子路一樣冒犯孔子,老是給孔子難堪,但是在這件事上子貢出面冒犯了孔子。子貢說:“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家語·始誅》)這樣的質疑不像他那么聰明的人能講出來的。當然《孔子家語》中,也記載了孔子回應他的話:“……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丑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于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撮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褒榮眾,其強御足以反是獨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是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這段話說明,孔子斬殺少正卯,大抵是聚徒惑眾、言論偏激之故。
其實《孔子家語》記載的這些理由不夠充足,我們來分析這件事。主要是孔子為攝相,上任七天就斬少正卯,有點倉促。這一點,子貢看出來了。以前孔子訪問老子的時候,老子就批評他,說他有驕態、淫志。老子一眼就看出孔子的毛病??鬃幼鲷斔究艿臅r候,還有一個學生專門找孔子麻煩,就是子路。子路比孔子小九歲,兩人像朋友一樣。子路就批評孔子說,夫子啊,我聽說圣人得了福祿不喜,失敗亦不憂,為什么您做了司寇這么高興?孔子回答說,我處在高位,才能有力量為人民服務。這話講得很好聽。但是從子路的懷疑和子貢的批評來看,孔子這三年的政治生涯高峰期,沒有按照以前和學生強調的德治治國,而是用法治。這是孔子心里面的一大過失。所以,他說假定我在五十歲的時候學了《易經》,加了數年,到五十四歲時就不會犯大的錯誤。
至于跟這句話相關的“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一般人都沒有了解它的相關性。恒卦九三爻這句話,就是批評。以前是講德治,現在突然用法治,就是不能貫徹以德化人的思想,就會有羞辱之事跟著來了??鬃由先纹呷站蛿貧⑸僬词侨绱?,魯國的很多大夫對此不寒而栗。誰也不知道孔子以什么罪名把少正卯殺掉了,自然引起很多人的反對。因此,孔子才被這些反對勢力擠出了魯國的政壇,可以想象,孔子當時內心的憤憤不平和沉重的無奈之感。就這件事情來講,我們還可以拿老子思想來印證,這時老子還沒有出關寫書。老子退休的時候,正好是孔子周游列國之時。
三、孔子能“耳順”明顯是受到《易經》影響??鬃游迨烀?,實際上是他周游列國五十五歲以后開始知天命,到了六十而耳順,就和《易經》有關了。什么叫耳順?就是耳朵打開來,聽別人的話。這跟逆耳相反,逆耳則是人家的批評不聽,自以為是??鬃釉谥苡瘟袊臅r候,受到很多人的批評,政客的批評,隱士的批評,他都是打開耳朵來聽;但是耳順不代表心順,耳順是第一個關口,打開耳朵聽進別人的話,你的心還是可以判斷的。這個耳順我還可以找到《易經》的根據,《孔子家語》記載,有一次孔子讀《易經》,讀到損卦??鬃訉p的解釋,就是損掉自以為是,損掉自我的驕傲。以前老子批評孔子,就是批評他的驕傲??鬃幼x了《易經》的損卦后,就悟了,知道要損掉自傲。他說:“自賢者,天下之善言不得聞于耳矣。”(《孔子家語·六本》)自以為是賢人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別人的批評和忠告就聽不到??梢?,孔子認為人家的批評能夠入耳,就是耳順,這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
孔子在六十八歲時回到魯國,年紀已經很大,雖然孔子是七十三歲過世的,但是從他七十歲開始,兒子孔鯉、學生顏回、子路紛紛過世,他心里非常難過??鬃幼约簩W《易經》,我認為是五十來歲到六十八九歲這段時間,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孔子晚而喜《易》”。這是孔子和《易經》的關系。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