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十一講、 打開《易經》之門的三把鑰匙
要打開《易經》的門走進去,就要運用好《易經》的三把鑰匙。
第一把鑰匙是知位。
《系辭上傳·第一章》開始就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天尊地卑”,天高地低,“卑”即低,不是卑微的意思;“乾坤定也”,
乾是天道,坤是地道,說明《易經》的哲學是天地的哲學。為什么說“卑高以陳”呢?因為我們在低的地方看上面是高的。大家在畫一個卦的六爻時也要注意,一定是從最低的第一爻往上畫,然后是第二爻,不要從上面往下畫。先畫第一爻,然后是第二爻、第三爻……“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貴賤的位置出來了。知位,就是知道高低的位置。六爻就是六個位,第一爻、第二爻代表地,第三爻、第四爻代表人,第五爻、第六爻代表天,由地、由人到天,位置很重要。像用五十根蓍草占問,占出某一卦、某一爻,位置確定了,你的問題就有了答案。這個位置很重要,也常常會變。比如,現在我是老師,你們是學生,下課以后回去,你們又是父親或者某個單位的領導,位置變了。所以,你要占問,就是問你的位置在哪里,確定位置以后,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 有些朋友在學《易經》的時候,常常會問卦,一般是問自己的前途。“問前途”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每個人都有他的前途,但是要問前途就要先確定自己當時在什么位置。比如說你大學畢業后找了一個工作,你的問題便和這個工作有關;你在美國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你的位置就在碩士、博士學位上;你現在是哪一個系、哪個研究所,你的前途就是在研究所里要怎么發展。可見,要先確定位置,然后再確定怎么做,位置非常重要。
接下來再看,“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動靜有其常理,在這個位置上要怎么動,還是不動,有其道理。常就是理,剛就是陽,柔就是陰?!兑捉洝纷钤缡侵v剛柔,在《系辭傳》里講陰陽,陰陽、剛柔是同一概念。不過,剛柔一般指行為上的動作,也就是說有了剛柔不同的動作了。再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兇出來了。“方”有兩個意思,一是方正,方正就是理;一是方向,我們走的方向以類聚,不同類,就有不同的方向、不同的理。假定我們用君子小人為例,君子有君子的理和方向;小人有小人的理和方向。這個時候就有了吉兇,走上小人的路子會兇,走上君子的路子就吉。“物以群分”, “物”你可以比作動物,羊會入羊群,狼會入狼群,都是以群分。“物”也包括人,如物欲就是人欲。實際上,“物以群分”就是“人以群分”,也就是小人君子,他們的方向不同,所以有吉兇。小人的路子專以利為利,甚至為了利己去害人,這個路子當然兇;君子的路子,則想到的是別人,給別人空間,自己也有空間,這樣就吉??梢?,位置也包括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會有吉兇。
一個卦的六爻,位置不同。由于爻位的不同,用在人事上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這是關系。這種關系就是我們講的“名位”。關于這兩個字,老子就講過“始制有名”,君主要控制他給臣子的名位;控制名位在孔子來說就是正名,即正名位。《論語》講“正名”那段話千古傳誦。大概是在孔子六十四歲時,周游列國途中,又回到了衛國。這時衛靈公已死,太子蒯聵(后來的衛莊公)逃亡。蒯聵因為和衛靈公的夫人南子不和,
南子
想殺掉南子,結果事敗,逃離他國。衛靈公一死,南子就把君位交給了公子輒
輒zhé(蒯聵[kuǎi kuì]之子),是為衛出公,即位時只有十歲。而蒯聵在逃亡的日子里,一心想謀得君位,他的姐姐也與人謀立蒯聵為衛君??鬃釉谶@個時候去了衛國,大弟子子路已經做了衛國權臣孔悝的家臣。《論語·子路》記載了這樣一段話: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問孔子,如果衛出公請孔子出山,最重要的事情是做什么?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子路當然維護衛出公,拒絕衛莊公回國即位。這里,孔子講正名,很顯然是認為父子不能相爭,父父、子子,子要讓父,所以孔子認為衛出公的做法是“名不正”,故衛出公請孔子來主持朝政,孔子拒絕過??鬃诱J為“名不正”,但子路是一介武夫,對衛出公是死忠,反而認為老師迂腐。孔子就“正名”一事回答了一大段話,這段話大家耳熟能詳。孔子對當時的朝政,只想到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倫理關系,沒有想到政治上的名位問題,希望靠正名來改變“禮樂不興”的社會弊端。我在高中的時候就讀了胡適先生所著的《中國上古史綱》。這本書老實說,在哲學界的評價不高。但是有一點影響了我,至今還印象深刻,因為胡適先生在提到孔子的“正名”時,就說孔子的“正名”是從《易經》的位而來。我認為胡適很聰明。但是他后來為了打倒孔家店,又告訴榮格說《易經》完全是一種沒有價值的筮術,這種說法太過偏激,好在他把孔子的“正名”連到《易經》的位上,倒是很重要。
文王的知位,后來影響兒子周公制禮作樂,他也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系。所以孔子講“事不成,則禮樂不興”,講的就是禮樂。這是《易經》影響到周公和孔子。由此可見,知位在《易經》里面雖然表現在爻位上,但在人生應用方面很廣,中國的禮樂、政治都強調知位。知位才能把握理的發展,所以說位置非常重要。
第二把鑰匙是識時。
位不是死的,是要變的。如果執著于一個位置上不變的話,就完蛋了。就像初爻到二爻,二爻到三爻,它是向上發展的。位變就是時間變,即第二把鑰匙——識時。最簡單的就是春夏秋冬這四時,這是自然的變化。從爻來講,初爻到二爻、三爻就是時間。對人生來講,就是時機和機會。了解《易經》的時之后,要怎么做?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要順時。順著時間變化,譬如順著春夏秋冬去變化,這就是老子所謂的“道法自然”,道是自然的、順時的。
第二要創造時間,創造時勢。有些人常常提到要等待時機。我認為不是要等待時機,時機不是等待就會來的,而是要創造時機。比如一個剛讀研究生一年級的學生,說要等待畢業,怎么等待?是讀了兩年、三年以后就畢業嗎?非也。應該在這段時間好好讀書,選修很多課程,這就是在創造時機。到了兩三年以后才能畢業,所以要創造。時機不會來,要創造,我們常常說的英雄創造時勢,就是如此。
關于這個問題,我常用孔子的一個故事來說明??鬃又苡瘟袊?,在政治上沒有發展,不能得君行道,只好教教書。最后一次回到衛國的時候,他又不愿意從政,認為名不正言不順。這時候齊國要打魯國,孔子和弟子們討論說魯國是祖國,應該想辦法幫助魯國,子路很勇敢地表示要回魯國,
去幫他們打仗??鬃诱f不行,你太沖動??鬃雍蛯W生商量以后就選了子貢。這段故事在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寫得很詳細。
子貢
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能言善道,非常聰明??鬃佣密娛虏季?,懂得外交政策,你們不要認為孔子只會講經書。孔子和子貢商量,如何一步一步走,先讓子貢到齊國去。齊國掌權的是田常,非常跋扈,就是他主張要攻打魯國。子貢先見的人是田常。他說,齊國打魯國沒有什么效用,魯國很弱,不堪一擊,很快就可以打下來,而且打下來,你也沒有什么戰功,那些戰功都是其他大臣的,不如跟吳國打。吳國是強國,一打勝,吳國就稱霸了。田常說,吳國沒有攻打我國,師出無名,我怎么打?子貢說,沒有關系,我去勸吳國來打你。大家看,子貢是不是在創造時勢?子貢跑到吳國,告訴吳國國君說,現在齊國要攻打魯國,齊國和吳國勢力均衡,一旦齊國打下魯國以后,勢力就不均衡了,吳國就多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吳國正好可以借這個機會,幫助魯國抵抗齊國。吳國國王夫差一聽,覺得有道理,但是他擔心越國會乘虛而入。子貢說,沒關系,我去勸勸越王句踐,讓他派軍隊給你,讓越國空虛。句踐聽取了子貢的建議,給吳王送了很多糧草,派了軍隊來,甚至還表示自己愿意為馬前卒。子貢就告訴吳王,不要讓越王親自來了,這不太好,吳國的勢力已經夠強了,有了越國的糧草和武器支持足矣。吳王聽了子貢的話之后就率領軍隊浩浩蕩蕩地來打齊國。這時,子貢又跑到晉國,告訴晉國國君,現在吳國要跟齊國打,你也趕快準備。
結果可想而知,子貢是漁翁得利,挑起了三個強權國家的爭斗場面。吳國把齊國打敗了,吳王正得意時,晉國也插一腳進來,吳國只好又跟晉國開戰。在魯國和晉國的聯合攻擊下,吳國打了敗仗,損兵折將,誰料雪上加霜,越王句踐乘虛而入,攻打吳國,擊敗吳軍,后又攻入吳國都城,吳國滅亡,吳王夫差自殺。你看,子貢只是一個文弱的書生,他游說諸侯國國君,救了魯國,弱了齊國,滅了吳國,保全了越國??梢姡迂曇蝗藙撛炝饲閯荩淖兞藲v史。同時,孔子的弟子冉求向魯哀公說這次魯國得救完全是孔子的功勞,魯哀公才特別把孔子請回去,不然孔子離開魯國時憤憤不平,再加上十四年的流亡生活,怎么好意思回去呢?沒有人請他回去,他和子貢創造時勢,讓魯哀公把他請回去做國師。這是一個創造時勢最佳的例子。
第三點呢?是要知道抉擇。前面提到,在衛國子路要幫孔悝,孔子認為子路做得不對,因為父子相爭,名不正,所以要慎重選擇。后來子路就是在政爭中被對手剁成肉醬。雖然孔子早就知道子路會因為勇強而死于政爭,但事情發生了,對此,孔子還是非常痛心。所以,要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抉擇不正確,你死守的位置就是錯誤的。位跟時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怎么抉擇、如何抉擇很重要。
第三把鑰匙就是“研幾”。
“幾”字在《易經》經文里面用了一次,在《系辭傳》中則用了很多次。這個“幾”是在事情發動之前的,是陰陽開始的時候,是吉兇還沒有產生的時候。“研幾”就是研判如何抓住每爻變化的理;“研幾”就是智慧,要判斷抉擇,該怎么做?!断缔o下傳》稱“知幾其神乎”,這個“神”字要注意了,我們一般把“神”當神明、神仙、鬼神,這里的“神”則是變化莫測的意思,在變化之前你還沒有看清楚的就是“神”。“神以知來”,我們能神通,知道未來的事情。但是怎么知道未來的事情?“知以藏往”,從已知的經驗了解未來的變化,所以這是神秘的。未知,超越了我們的知,稱為神。這個神是我們的智慧會達到的境界。我們從小的事情而知道未來的發展,知道微妙的地方,這就是幾。幾是智慧,你沒有智慧就不能運用。
我們看看“幾”字在《系辭傳》中怎么講的?《系辭上傳》稱“《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
的道理就是彌漫天地,涵蓋天地之道。《易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就是天象,“知幽明”就是知道陰陽的原因。“原始反終”,開始的時候,就知道將來的結果,“故知死生之說”,這就是幾,就是處變的智慧。
可見,我們研究《易經》、運用《易經》,要位、時、幾兼顧,一起抓住。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位就是三度空間,時就是四度空間,幾就是五度空間,這五度就是我們的精神和智慧。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