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一起探索中國文化的源頭《易經》
第二篇 解讀《易經》六十四卦
第二十二講、需卦:學會等待極重要
“需”字,上面是雨,下面的“而”象征我們的胡子。雨水下來,沾濕了胡子。“需”字,如果加上三點水,就是濡,打濕的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太干了,需要雨水來潤濕。“濡”就是指德,濡其德就是說要用德來潤濕我們。
從六爻來看,需卦上面是乾,下面是坎。坎是水,乾是天。水天需水在天上,變雨水一定會下來。在古代,雨水非常重要,最重要的祭祀就是祈雨的禮。乾是往上走,坎是危險,也就是進入危險。這好像是相反的意思,雨水下來應該是正面的意思,濡濕我們的身體,也讓種子可以生長;但進入危險則是負面的。需在蒙之后,蒙是有知,我們有了教育,就有了知;有了知之后,我們追求需要,在追求需要的過程中時時會遇到危險,故要克服困難和危險,去得到我們需要的。禪宗的達摩祖師有句話說“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有求就有危險,從卦象我們可以看出來。需是需求,要能夠等待,不是馬上可以得到的。所以等待是一種藝術,能等待,也是一種藝術。所以,需有需求、等待的意思。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卦辭的“有孚”,就是有誠?!兑捉洝防锏恼\就是孚,所以在《易經》里碰到這個字,我都是兩種解釋,一個誠,一個信。對內有誠,對外有信。“光亨”,光是光明,亨是溝通。卦象有危險,要溝通了解,才能克服危險。需求有危險,因為坎是危險,所以要亨,要溝通了解。這個卦的主爻是九五,為陽爻。要把握你的正道,修養你的誠,要以誠信來追求,不要有邪心。有孚,有亨,有貞,有吉,沒有就會兇。“利涉大川”。
坎是水,就是川,可以克服困難,可以通過危險。因為有上面三個條件——孚、亨、貞,可以“利涉大川”,所以卦辭說的是這三個字,要克服困難和危險。
初九(要有恒心)。需于郊,利用恒,無咎。
“需”是等待達到目的和需要。“需于郊”,郊外,是遠的地方。“利用恒”,要利用和把握“恒”字,才會“無咎”。恒是一種德,怎樣才有恒,怎樣才是有恒之德。第一,
開始是從微小的事發展;第二,要逐漸地,一點一點地,慢慢來,不能快,一快就不恒了;第三,要有原則,沒有原則就見異思遷了;第四,要有好的目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終吉。
“需于沙”,離水近了一些。“小有言”,就是稍微有人講閑話,有人批評你。為什么這一爻有這個現象,因為爻位不當,它居陰位卻是陽爻,有位置缺陷,所以“小有言”。但是,下面是陽爻,上面的九三也是,三個陽爻走在一起,君子要走在一起,不是獨行,結合在一起才能改變社會。第二爻就能結合上面和下面的兩個陽爻,“終吉”,最終還是吉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需于泥”,更靠近水了。沙地還可以走,泥地就有陷進去的危險了。三爻陽剛太甚,驕傲,危險在即。“寇”,就是外面的危機,是自己招致的,因為驕傲導致。陽氣太強,所以第三爻多半會出現“致寇至”?!兑捉洝返牡谌呈切睦韺W講的“自我”,由內到外,麻煩自取。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第四爻是外卦坎卦的第一爻,已經有了危險。“需于血”,流血了。“血”字多半出現在陰爻,有血的象。“出自穴”,從穴里面出來。我前面提到過,以前讀《易經》有些地方我讀不通,但我會看注解,各種注解好像都沒有給我一個滿意的答案,從卦象上來講,有些解釋說六四位當,是陰爻,位當,和初九一陰一陽是相應的,所以可以跳出穴。這是從卦象上解釋,但我還是不滿意。天下沒有張口就來的飲食,必須要工作,必須要犧牲,必須要冒險。出血,是等待有了危險,也是有了轉機。因為這是接近成功的大挑戰,這是禪宗說的悟前的苦功夫,即所謂“大死一番,再活現成”。出血、流血,固然不好,卻是有血有肉見真章。
前面的等待,前面三個爻,待于郊,待于沙,待于泥,都是等待。而出血,是真刀真槍刺入了心。注意,第四爻是代表心,刺入了心,所以有錐心之痛,才有刻骨之思,才有出危險的可能。
我們知道坎的第一爻,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進入危險,一種是超越危險。在象的錯覺上,好像從外卦坎的初爻到坎的二爻,是進入了坎的當中,也就是進入了危險當中,其實不然??驳闹胸秤袃蓚€解釋,一個是在危險當中,但最危險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在六十四卦中,凡是有坎卦的卦,坎的當中的那一爻,幾乎都是吉利的。另一種解釋,坎的中爻,正象征通過了危險而達到目的。因為坎卦,無論在內卦還是外卦,它的中爻都是在這一卦的當中,如果是在內卦的話,這一爻是第二爻,坎在外卦則是第五爻,都是在當中,是好的,是中正之爻。所以本卦六四的象,意謂有超越危險的本領,同時它也得到初九的幫助,因為六四是陰爻。再就等待和需要來說,等待到最緊要的關頭,也是最危險,因為緊要的關頭才是成敗的所決,有出血的代價,才有成功的可能。從這些體念,讓我更深深地覺得,易象、易理頗值得深玩。文王所系的字固然是就他的體念所寫的,我們不應該泥于文字,但文王之辭,是就象所系,都有落實和空靈的兩層意思。正因為如此,才沒有把我們的路擋死,可以讓我們憑自己的智力、智慧和經驗去理解,正如真正中國的禪師,從來不會給學生說破,都是讓學生自己去悟。拿這個洞穴的穴來說,可以解作穴居的房子,也可以解為陷人的坑和危險的信號,究竟如何去解,見仁見智,知淺者見淺,知深者見深。
我對《易經》的理解,也就是說,并非百分之百都解得通,仍有百分之五的地方,我自己也有疑問,我可以選擇《易經》中最好的來解釋,但自己仍然感覺不滿意。就是這百分之五的地方,我每次讀《易經》,每年讀《易經》,都會有新的看法。這不只是說我對《易經》的創意,而是說我的看法、我自己的思想經驗,與《易經》產生了激蕩與回應,而把我的思想中許多東西釋放出來。這百分之五的問題,是易象中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是我們的模式。為什么講了蒙卦之后,要講需,需就是教人如何求需,教人如何“濡”,濡染你的德性,教育是百年的工作,等待之重要可見一斑。
本卦主要的意思,在等待,但等待并非空等,而是有所需。“需”在身體上就是物質,在心靈上就是精神。第一,“需”,并不是淺薄的、低劣的需要,而是能濡染我們的精神,修養我們的德行。第二,在等待中,內卦三根爻,說明了充實而有光輝,可見等待并非癡癡地等,而是內部有充實而完成的意思。第三,本卦的等待,并非坐在那里等,而是要一步步走著等。
現在很多搞哲學的,尤其是西方哲學,講的東西人家聽不懂。這不僅是我們中國的心理學家的批評,在西方也有很多文學家挖苦研究哲學的人。我記得有個例子,是誰說的我忘了,說哲學就是這些學者把眼睛蒙起來,在一個黑暗的、沒有貓的房間里,去抓一只貓。這話很切實。因為西方哲學一開始就是研究宇宙人生的真理。但兩三千年來,你看西方的哲學,有沒有研究出一個真理來?沒有。他們都在講認識論,講研究方法。就像捕魚,他們拼命在織網,把網織得很漂亮,有金絲銀絲,卻忘了捕魚本身。知識論很豐富,忘了真理。這是西方哲學的毛病。中國哲學近百年來,就走西方哲學的路子,把中國哲學也講得讓人家聽不懂。我們是將中國哲學和心理學放到一起講的。在這條路的一開始,中國哲學是在心里面想,是溫暖的。這是我的看法。二三十年以來,我逐步走上了這條路,我以前不知道整體學是什么,我也不會了解心理學,更不要說知道整體生命心理學,也不會用轉化,我從沒有用過轉化,雖然莊子講化,但沒有“轉化”這兩個字,而現在我給諸位講應變學,就是把“轉化”二字拿來應用。這種看法,這種做法,在以前根本沒有。這就是說到了六四,我進入了危險,有了文化的沖擊,語言的困境,各種問題,使我出了血,出了血就有了親身的體驗。
這是我從自己的體驗里面去找到答案。我又想到,流血的重要,當然不是流血而死了,“出自穴”,從危險的地方跑出來,流血。我們一般人知道,身上長個癤jiē子,要把它劃破,將膿血擠掉——流血是一種治療方法。這就是我對六四這一爻的看法,是我的個人體驗。我把《易經》回歸到內心,《易經》不是一個外在的解釋、外在的考證,而是活潑潑的心上的功夫。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現在看九五。“需于酒食”,酒食是象征,代表目的,是說等待、需求達到了目的。“貞”,把握正道,即誠。九五是誠,把握你的誠。達到目的之后,還要把握誠,利用你已經達到的東西,以誠待之。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上六是坎卦的最高處,也是最危險的。“入于穴”,坎卦就是穴,是陷阱,是坑,掉進去了怎么辦?“有不速之客三人來”,這三個人指什么呢?如果從象來講,就是前面的三個爻——初爻、二爻、三爻。這三根爻來了,“不速之客”來了,怎么對付它?以敬來對付它。“敬”字在儒家的體系里很重要?!?a href='http://www.p-sky.cn/guoxue/lunyu/' target='_blank'>論語》里孔子一再強調“敬其事”,做任何事,要存誠敬之心,誠和敬是可以相通而用的。有一個關于程伊川(程頤)的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他在船上,突然大風來了,船顛簸得很厲害,別人都非??只?,只有程伊川在那里打坐,后來別人問他為什么這樣鎮定,他說打坐時,心里存了一個“敬”字。我講過,宋明理學的打坐,不像禪宗所說的“無我”,理學家只存兩個字:一個是“誠”,一個是“敬”。誠是對自己來講,敬是對外面來講,就像需卦九五得到了酒食,跟別人共享。敬是敬酒,達到需求后要跟人共享,才會“終吉”。舉例來說,你創辦的事業,到了這一爻,需求最高,也就是事業達到了最高峰,賺了很多錢,這時你要敬之,要把你所滿足的需求、所得到的東西,跟人共享,不要一個人獨享,利己的同時,也要利他。不要獨善其身,而要兼善天下,這就是敬的意思。
最后,我做一下總結,不一定是講需求,而是這一卦可以用的各方面。
第一爻,要有恒心。
第二爻,要有耐心。
第三爻,不要自己陷進去,掉到泥沼里。
第四爻,要面對險,去解決,不要逃避。
第五爻,把握正道。
第六爻,要與人共享。
這是需的六個做法。大家追求需,你有你的需求,我有我的需求,需求達不到平衡就有沖突,于是便有了訟。
關鍵詞:猴哥帶你探索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