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地避春愁,終年憶舊游。一家千里外,百舌五更頭。
客路偏逢雨,鄉山不入樓。故園桃李月,伊水向東流。
[春愁] 傷春之愁。李白《憶襄陽舊游贈濟陰馬少府巨》:“歸心結遠夢,落日懸春愁。”韋應物《寄李儋元錫》:“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百舌] 即百舌鳥。又名烏鶇。益鳥。喙尖,毛色黑黃相雜,善鳴,其聲多變化。《淮南子·說山訓》:“人有多言者,猶百舌之聲。”高誘注:“百舌,鳥名,能易其舌效百鳥之聲,故曰百舌也。以喻人雖多言無益于事也。”唐陸翚《送胡八弟》:“孤帆影入江煙盡,百舌聲流浦樹新。”
[鄉山] 家鄉的山。借指故鄉。謝朓《侍筵西堂落日望鄉》:“漠漠輕云晚,颯颯高樹秋。鄉山不可望,蘭巵且獻酬。”王維《送徐郎中》:“況復鄉山外,猿啼湘水流。”
[桃李月] 桃李開花的月份。泛指春天。李白《宮中行樂詞》其五:“昭陽桃李月,羅綺自相親。”唐薛稷《餞唐永昌》:“更思明年桃李月,花紅柳綠宴浮橋。”
[伊水] 在河南省西部,源出欒川縣伏牛山北麓,東北流,在偃師縣楊村附近入洛河。《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百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東流注入洛。”酈道元《水經注·伊水》:“伊水出南陽魯陽縣西蔓渠山……又東北至洛陽縣南,北入于洛。”
作者想象著故鄉早春桃李盛開的美好景象,是虛寫;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眼前景,是實寫。這種由虛而實的超大空間跨度,使詩歌情境開闊,內涵豐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棄官歸鄉的情感愿望。
顧況 : 顧況(生卒年不詳),字逋翁,號華陽真逸(一說華陽真隱)。晚年自號悲翁,漢族,唐朝海鹽人,(今在浙江海寧境內)人。唐代詩人、畫家、鑒賞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