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八月,蘇軾的續弦妻子王閏之去世,同年九月,高太后病逝,這兩個女人對蘇軾而言,算得上是“幸運女神”,前者在他的生活中對其無微不至的照料,后者在政治生活中,時時庇護他免遭政敵的誹謗和陷害。
但在高太后病逝后,一切都變了。哲宗皇帝親政,當了數年“傀儡”的哲宗皇帝,終于能夠自己做主了,當然要有一些政治手段,而曾經的老師蘇軾,便是被打壓的對象之一!在宋哲宗眼里,蘇軾是不折不扣的元祐黨人,是阻礙新法的絆腳石,因此以蘇軾為首的“元祐黨人”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蘇軾更是一貶再貶,一直貶到惠州才算稍微安定下來。惠州屬于今天的廣東省,在北宋時期,還是一片半開發的不毛之地,年近六十的蘇軾被貶到此處,其辛酸可想而知。
蘇軾在元祐年間的心態是復雜的,雖然蘇軾總是能以樂觀的心態看待一切,但遭遇種種變故,也不得不讓他有些心灰意冷。據說下面這首《行香子·述懷》便是寫于此時的一首作品,從詞意來看,蘇軾的心境是低沉苦悶的,把酒對月而無有賞識者,人生苦短、時光匆匆、知音難覓的悲涼,使得蘇軾興發了歸隱山林,成為隱者“閑人”的心態。
行香子·述懷
蘇軾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
蘇軾從寫景起筆,開篇就有一種出塵的清澈感,“清夜無塵,月色如銀”,夜色清新,塵滓全無,月光皎皎,灑下片片銀輝,詞人抬頭望月,不禁心有所感,這樣的景色,最適合把盞賞月,他果然這樣做了,“酒斟時、須滿十分”,喝酒便要滿上,何其豪邁爽朗!
酒到杯干,詞人面對美酒月色,沒有“起舞弄清影”的狂放,沒有“對影成三人”的灑脫,而是生出了對人生的一些感慨,“浮名浮利,虛苦勞神”,人生中的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一些虛的東西,勞神費力的去爭去搶,又有什么意義呢?人生只不過是白駒過隙的南柯一夢而已,“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蘇軾為了表現人生的虛無和短暫,一連使用了三個典故,先是使用了《莊子》中的一論,“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認為人生和宇宙萬物比起來,短暫地像是日影移過墻壁的縫隙;而在詩人筆下,人生猶如火花一現般短暫,“鑿石見火能幾時”、“石火光中寄此身”,又如夢中有夢一樣虛無縹緲,“浮生暫寄夢中身”。蘇軾一連使用這三個典故,不過是想表示人生的短暫和虛無之態罷了。
下片開篇,繼續以感慨的語氣,寫出了自己對知音難覓的感慨,“雖抱文章,開口誰親”,這是蘇軾懷才不遇的嘆息,宋哲宗繼位后,一改高太后時期的方針策略,將蘇軾這種大才疏遠流放,所以蘇軾的這種感嘆,不是沒有道理的,蘇軾此時的心情,只怕除了不被任用的苦悶外,還有無人知己、知音難覓的悲涼,所以他說,“開口誰親”?誰能傾聽自己的心聲呢?沒有人。
于是,蘇軾只能憑借自己的一派樂天精神,在這紛亂、痛苦的世界中,尋找自我解脫,“且陶陶、樂盡天真”,《詩經》中說“君子陶陶,左執翿[dào],右招我由敖,其樂只且!”忘掉人生中的種種煩惱吧,去享受人性中的歡樂吧!而蘇軾的歡樂,又是非常簡單的,他只想成為一個不問世事的“閑人”,“幾時歸去,作個閑人”。
但他這個“閑人”的生活,卻是富有詩意和意境的,“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三種事物,卻將人生中閑適淡雅的田園式生活表現地極具意境美。彈琴、飲酒、賞玩山水,這幾乎是所有中國文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蘇軾卻用了十個字,便描繪地如此美好,令人頓生向往之情,想要回歸田園,做一個無憂無慮的“閑人”
蘇軾的這首詞,雖然略顯消極,但是卻讓我們看到了他的另外一面,原來,他在樂觀曠達之外,還有這樣苦悶悲傷的一面,但這并不影響那個“何妨吟嘯且徐行”的蘇軾,反而讓人覺得更加真實和親切,而且,蘇軾又為我們描繪了多么美好的一種生活方式啊,“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倘若真的做到了,能令多少人羨慕?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