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出身于官宦家庭,他的父親晏殊貴為宰相,所以從小生活便十分富裕,晏殊是聞名當世的神童,更是宋初著名的詞作家,晏幾道可以說是晏家最像晏殊的孩子。作為晏殊的第七子,晏幾道從小便十分聰明,又博采眾家,尤其喜歡創作詞曲。
由于名門出身,又文采出眾,所以晏幾道早年的生活,十分風流俊雅,他又生性高傲,不喜歡政治,所以晏幾道人生前期的詞作,大多描繪自己的詩酒年華,并從這些歌女們的淺酌低唱中,流露出自己的哲理思考和人生體驗。
下面這首簡短又朗朗上口的《菩薩蠻》,是晏幾道前期的名篇之一,該詞借助一個歌妓彈箏之事,流露出了一種淡淡的幽恨之情,當然,這其中也飽含著詞人的愁緒和“幽恨”。
菩薩蠻
晏幾道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上片開篇便奠定了一個“哀”字的基調,詞人說“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感情是非常明顯的,湘江曲自然與舜帝二妃有關,可見彈奏者本身就是帶著情緒的,而在詞人這樣的聽者,亦是被曲子所感染的,因此首句便開門見山著重寫“哀”字,一聲一曲,甚至連湘江水波也感染了。
接著進一步加重這種哀傷的感情,“纖指十三弦,細將幽恨傳”,纖纖玉手,彈奏出的卻都是幽恨之聲。詞人以高度凝練的筆法,既寫出了彈奏本身,又表現了彈奏者的內心,而且,詞人著重強調“傳”字,可見詞人是理解到了彈奏者的心情,接收到了箏聲中所傳達出的“感情”,兩人產生了很深的共鳴,不然怎么會如此情真意切地為彈奏者發言呢?由此可見,“幽恨”是兩人共有的,這就將詞人與彈奏者擰在了一起,所以下面所寫的情景也好,所表達的感情也好,都是兩人之間的“共情”。
下片看起來將視線轉到了彈奏本身,但其實句句不離“幽恨”二字,開頭兩句說,“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秋水”是用來形容眼神清澈美麗的,而“慢”字則是全神貫注的樣子,所以只從這位彈箏女子的眼神中,我們就能夠知道,這曲子所傾注的感情,是多么真摯!古箏上弦柱排列,猶如一排排飛雁,而雁在古典詩詞中,多寄寓了離愁別緒的低沉情緒,所以詞人聚焦在古箏上,并沒有離開彈箏者所傳達出的幽恨之意,反而還有一種含蓄美感。
末尾兩句,更將這感情推到了高潮,“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春山”是對“秋水”而言的,古典文學中寫卓文君美麗的眉目,是“眉色如望遠山”,所以春山眉黛低,即眉毛低沉了起來,既然前面還是“秋水慢”,現在為何又“眉黛低”了呢?因為彈到了斷腸處!要知道,這位彈箏女子全神貫注于音樂之中,所彈奏的還是凄涼哀怨的湘江之曲,所以當樂曲進入到最斷人腸的境地時,這位演奏者不自覺地皺起了眉目,凄涼和幽怨的情緒,隨著曲子全都流露了出來,詞至此處,也戛然而止,留給人無窮的余味。
晏幾道這首詞,為我們刻畫了一位認真彈箏的女子形象,以“哀箏一弄”開場,以“彈到斷腸處”驟然結尾,中間抓住最有表現力的細節和情景,將“幽恨”二字在這短短的幾個句子中傳神地表現了出來,極具藝術感染力,讓人讀來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覺。
關鍵詞: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