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詩歌一向很有特點,他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入詩,不時寫一些人生和社會間的大道理,具有豐富的哲理性。白居易一生作詩極多,佳作也多,例如,知名度極高的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很多人背不下來全詩,但是其中的很多名句是能夠吟誦的,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下面這首簡單易懂的《太行路》寫于元和四年,當時白居易在長安為官,看到朝中不少人朝不保夕,早晨還恩寵萬分,晚上便被貶謫他鄉,深感“伴君如伴虎”,于是白居易借夫妻關系來諷喻君臣之間的關系,寫下了這首佳作。
太行路
唐·白居易
太行之路能摧車,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峽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人心好惡苦不常,好生毛羽惡生瘡。與君結發未五載,豈期牛女為參商。古稱色衰相棄背,當時美人猶怨悔。何況如今鸞鏡中,妾顏未改君心改。為君熏衣裳,君聞蘭麝不馨香。為君盛容飾,君看金翠無顏色。
行路難,難重陳。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行路難,難于山,險于水。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詩一開頭,便用太行之路和巫峽之水來對比人心。要知道,太行山之路向來以險要聞名于世,可在詩人看來,若是比起人心來,竟然是平坦大道;而巫峽之水,也向來以險惡著稱,經常掀翻過往的行舟,但是比起人心來,竟然也是平穩的水面,由此可見,人心之險惡,實在比任何崎嶇道路、湍急江河還要厲害。
接著,詩人連用四個典故,進一步說明人心之難測。第一個是說,當別人說你好的時候,連你的皮膚上都能長滿了華麗的羽毛,當別人說你不好的時候,同樣一層皮膚,卻成了生瘡潰爛的惡心之物。另一個是借用牛郎織女的故事,說牛郎織女雖然一年只能聚會一次,但是卻非常恩愛,但是有些人結婚不到五年,彼此之間就像仇人一樣反目,像參商兩個星宿一樣,永不相見,成為了“有你沒我”的敵對態勢。
第三個典故是漢武帝時候的李夫人。“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女人用容貌來取悅男人,也會因為年老色衰而失寵,當年李夫人便因此而充滿了怨恨。這第三個典故完全是為了第四個典故做鋪墊,是說,當這位女子容貌正好,還在為自己的美貌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其實她的“君王”早就對她變心了。
而且,一旦失寵之后,隨之而來的,是再也無法取得寵幸,“為君熏衣裳,君聞蘭麝不馨香;為君盛容飾,君看金翠無顏色”,為了愛人用蘭麝等香料薰衣服,但變心之人卻聞不到其香;為了愛人盛裝打扮,但是變心之人卻看不到金玉的顏色,其實這并非真的聞不到看不到,而是一種選擇性的忽略,因為在負心人眼中,她已經什么都不是了。
于是詩人感慨,“行路難,難重陳;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行路難,難于山,險于水”,人生千萬不要生為女兒身,因為一旦成為婦人之后,所有的苦樂都要依托別人,這在封建那種男尊女卑的時代,的確是現實情況。白居易對這些女子給予深刻的同情,無疑思想是非常進步的。
但是,詩人的根本,并非只是為了同情婦人的遭遇,而是要以此比喻君臣之間的關系,所以詩人說,“不獨人間夫與妻,近代君臣亦如此”,人間不僅僅只有夫妻是這樣的,君臣之間,不也正是如此嗎?不然你看,“君不見左納言,右納史,朝承恩,暮賜死”,一心為了君主,卻得到“朝承恩,暮賜死”的結局,當真是令人心寒!白居易在封建時代,敢寫出這樣的詩歌,的確是需要莫大勇氣的。
最終,詩人再次強調,“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世界上的艱難險阻,不在險山不在惡水,而在于人心的反復無常啊!白居易這一嘆,自然是為了說明天子喜怒無常之心,但其實推廣到世間一切交際之中,都是適用的,都可以引起人們的普遍共鳴!
白居易這首詩,借助夫妻間的關系,對最高統治者喜怒無常的態度進行了猛烈批判,當真是勇氣可嘉,其實白居易這樣寫,無非是希望自己能夠給君主一個當頭棒喝,讓他們對臣子多些寬容和尊重,最終也是落腳到忠君愛國的,可惜,這樣的方式,相信沒有多少君主愿意接受吧!當然,現在已經不是封建時代,但白居易的這首詩,用在當代的人情交往上,依然是能引人共鳴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讀便受到感染的原因。
另外,此詩在藝術上也頗具特色,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手法,以直白的語言,講述了深入人心的道理,而且金句頻出,尤其是末尾“只在人情反覆間”,可謂精辟之極,清初戲曲家黃周星在《唐詩快》中評價說:“此等詩可謂極顯淺矣,然一字一句,何非名理?即不作詩觀,亦當作格言觀”,確實是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白居易,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