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
衣上芳猶在,握里書未滅。
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
常恐所思露,瑤華未忍折。
離別的時間雖然很長,自己卻剛剛感到與丈夫分別。
還聞得見對方衣服上的香味,對方交給自己的情書還握在手里,字跡尚未磨滅。
我腰襟上佩戴的兩條綢帶,在夢中變作了同心結。
恐怕自己的心思被他人看出,不敢去折瑤華贈給情人。
適:才。意:當作“憶”。
芳:情人留下的體香。
書:情人的書信。
綺帶:綢帶。
同心結:用錦帶制成的菱形連環回文結,表示恩愛二之意。
所思:指自己思慕情人的感情。
瑤華:瓊花,指情人。
《有所思》為漢樂府《鐃歌》名,以首句“有所思”作篇名,描寫女子與情人訣別時的悲思。南朝齊劉繪、王融、簡文帝、王筠等都有擬作,多以思親離別為主題。梁武帝蕭衍有感于同期文人詩作,創作了此詩。
“誰言生離久,適意與君別。”才離別,好像是與你分離很久了,這是對情人的深情的懷念,是一種思想情況;另一種情況,是離別很久了,但情人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行,宛然如在眼前,分離也好似在昨日,這也是對情人的深情的懷念。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感情,就是后一種,誰說“生離”已很久了,還記得才與你分別。“適憶與君別”即文通《古離別》“送君如昨日”意。兩句表現了“生離”的痛苦,寫得十分細膩。 ·
“衣上芳猶在,握里書未滅。”這兩句承接“適意與君別”,具體寫出送君如昨日:我衣服上還留有你的香氣,你的書信還握在我的手中。“腰中雙綺帶,夢為同心結。”這兩句表現與意中人結為夫妻的愿望,我腰中所系的兩條絲羅綢帶,夢中也在想打成“同心結”。這是用比喻來說明結為夫婦,萬般恩愛之意。比喻之巧,愛情之深,不言而喻。然而,他不愿輕易把內心秘密告訴對方,所以結句說:“常恐所思露,瑤華未忍折。”他常常擔心自己的思想表露出來,他克制著自己的感情,不忍心去攀折她(瑤華)。這是多么細膩的心理描寫,多么深沉的愛。然而,深愛而不能吐露,他必須承受痛苦的煎熬。
這首詩抒寫對意中人的深愛,風格細膩含蓄,寄托深遠,尤其是心理描寫,入木三分,纏綿深沉,言有盡而意無窮。從結構上看,全詩共八句,分兩層:前四句寫“生離”不久,猶如昨日,思念良深;后四句寫欲與“同心結”而“未忍折”,說明思念之苦,頗有“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之情思。前后兩層,結構嚴密,渾然一體,表現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憂思,是《有所思》一類抒寫男女愛情詩歌中的佳作。
蕭衍 : 梁高祖武皇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南蘭陵郡武進縣東城里(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人。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