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那些只會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一定會飄零在寒風中追逐,因為你徒有在寒霜中開花卻沒有耐寒的本質。
《梅花落·中庭雜樹多》是南北朝宋時詩人鮑照的創作的一首樂府詩。詩的內容是贊梅,詩結構單純,一二兩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的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
鮑照的這首《梅花落》還算是較早的一首。詩的內容是贊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以雜樹襯醒,獨為梅嗟”。詩人說庭中的雜樹眾多,可他卻偏偏贊嘆梅花。如果讀者再往下看,這發端的一句,又不僅僅是起著“襯醒”的作用,因為“襯醒”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觸發了“雜樹”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捺不住地提出質問——“問君何獨然?”這“問”的主語便是“雜樹”。“獨”字緊扣著“偏”字,將問題直逼到詩人面前,詩人回答得也很爽快,那是因為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冷露之中結實。這是贊梅的理由。但是,為了使“偏”與“獨”有所交待,也為了使發問者(雜樹)對自己有所了解,所以接著又說:想想你們吧,只能招搖于春風,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終沒有耐寒的品質,是所謂“寒暑在一時,繁華及春媚”(鮑照《詠史》)。如此相比,則“偏為梅咨嗟”一語,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闡發。
這首詩結構單純,一二兩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的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比如對梅的描寫,這里就見不到恬淡的天姿,橫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動,更沒有什么高標逸韻,力斡春回的頌詞,而只是樸實無華,如實道來——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其句式韻腳,亦隨情之所至,意之所須,有五言,也有七言;“以花字聯上嗟字成韻,以實字聯下日字成韻”(沈德潛《古詩源》),新奇而不造作。詩人以如此單純樸拙、隨意自然的形式,說著并不怎么新鮮的事情,確有幾分“稚”趣。然而,“念其”、 “念爾”,不無情思,足見褒貶之意,早存于心,所以觀點鮮明,一問即答,且能不枝不蔓,舍形取神,切中要害,是亦決非率意而成。“今日畫梅兼畫竹,歲寒心事滿煙霞”(鄭板橋《梅竹》)。畫家“心事”在畫中,詩人的“心事”也藏在詩中。《南史·本傳》中的記載:“(鮑)照嘗謁(劉)義慶,未見知,欲貢詩言志,人止之曰: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照勃然曰: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于是奏詩……”(《南史》卷十三)。這段文字不僅可以使讀者窺見其人,亦有助于理解這首詩。如果說傲霜獨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寫照,當然也可以說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那么,“零落逐寒風”的“雜樹”,便是與時俯仰、沒有節操的齷齪小人的藝術象征。詩人將它們加以對比,并給予毫不含糊地褒貶,一方面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剛正磊落的胸懷,一方面也表現了他對“蘭艾不辨”、貴賤不分的世風的抨擊和抗爭。蕭滌非先生曾經說:鮑照“位卑人微,才高氣盛,生丁于昏亂之時,奔走乎死生之路,其自身經歷,即為一悲壯激烈可歌可泣之絕好樂府題材,故所作最多,亦最工”(《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這首詩雖是詠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懷無不熔鑄其中。就以上所言,則又顯示出它的慷慨任氣,沉勁老練的特色。因而,那“似稚似老”的評語實在是精當絕妙。
鮑照 :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