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游洞庭山
李彌大①
山浮群玉碧空沉,萬頃光涵幾許深。梵剎樓臺噓海蜃,洞天日月浴丹金。
秋林結綠留連賞,春塢藏紅次第吟。擬泛一舟追范蠡,從來世味不關心。
【注】①李彌大:宋代崇寧年間進士,蘇州人。
【乙】游洞庭山記
陶望齡
自胥口望太湖,頗憚其廣。揚帆行,少頃,抵中流,而諸山四環之,似入破壘中也。目得憑杖,意更安穩,顧反誚①之曰:“此堞②面耳!‘劃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豈欺予哉?”登縹緲峰之日,日色甚薄,煙靄罩空。峰首既高絕,諸山伏匿其下,風花云葉,復覆護③之。于是四望迷謬④,三州遁藏,浩彌之勢,得所附益。渺然彷徨,莫知天地之在湖海,湖海之在天地。予于是嘆曰:“夫造化者,將以是未足以雄予之觀,而為此耶?”仰而視白云,如冰裂。日光從罅處下漏,湖水映之,影若數畝大圓鏡,百十棋置水面。
僧澄源曰:“登山之徑不一,從西小湖寺上者夷。”故是日炊于寺而登。罡風橫掣,人每置足自固,乃敢移武⑤,攀石據地,僅而得留。至頂,蹲巖間,引脰⑥竊望,便縮避。以其游之艱,不可輒去也,更相勉少住,然以不可,竟相引而下。
【注】①誚:責備,調侃。②堞:城墻上的矮墻。③覆護:保護;庇佑。④迷謬:迷惑謬誤,迷茫而產生錯覺。⑤武:腳步。⑥引脰:伸長脖子。
6.下面的詩句都寫到了日月,意境與甲詩中“洞天日月浴丹金”最接近的一項是( )(2分)
A.市朝回首已陳跡,日月催人成老翁。——陸游《書嘆》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曹操《觀滄海》
7.參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釋詩文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
方法指引 | 文中語句 | 字詞解釋 |
【查工具書】《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剎:①梵語,土、田,佛寺。②極短的時間。③使車輛、機器等停止運行。 | 梵剎樓臺噓海蜃 | (1)______ |
【成語推斷】“顧反誚之曰”中的“顧”,可以根據成語“義無反顧”中的“顧”推斷為“回頭看”的意思。 | 頗憚其廣 | (2)______ |
【課內遷移】“而諸山四環之”中的“環”,根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環而攻之而不勝”中的“環”,可以理解為“圍”的意思。 | 從西小湖寺上者夷 | (3)______ |
【聯系語境】“攀石據地”中的“據”字,聯系前文寫山風很大,要踏牢腳步才敢邁步,可以推斷為“靠著,按著”意思。 | 竟相引而下 | (4)______ |
(1)影若數畝大圓鏡,百十棋置水面。
(2)故是日炊于寺而登。
9.下面對以上詩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甲詩首句的“浮”字,描寫了洞庭山好像漂浮在萬頃太湖之上的奇觀,化靜為動,給讀者以新奇的想象。
B.乙文先寫太湖之“廣”,再寫湖、山之“雄”,后寫攀峰之“艱”,層次清晰,互相映襯,足見行文之妙。
C.以上詩文都著重描寫了洞庭山上的綠樹紅花,極力贊頌洞庭山風光之“雄”,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D.乙文中描寫縹緲峰“峰首既高絕,諸山伏匿其下”,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10.乙文和《小石潭記》都寫到了作者游覽時的心理變化,請結合具體內容簡析兩文中的心理變化。(4分)
11.游覽同一個地方,不同的人往往有不一樣的感悟。以上詩文作者都是游洞庭山,但兩人的感悟不一樣,請結合以上詩文簡要分析。(4分)
答
6.(2分)B
7.(4分)剎:佛寺。 憚:害怕,畏懼。 夷:平坦,平緩。 引:拉著。
8.(4分)(1)日光的影子像幾畝地大的圓鏡,像百十個棋子一樣分布在湖面上。(重點詞:數,若,置。)
(2)因此這天(我們)在小湖寺燒火做飯,(吃了飯)然后登山。(重點詞:是,炊。)
9.(2分)C
10.(4分)乙文寫作者望太湖心里“憚”,至湖中見諸山四環“意更安穩”,登上縹緲峰四望“迷謬”,然后“嘆”。(2分)《小石潭記》寫作者初聞水聲“心樂之”,看見水清魚游而“樂”,后來因環境過于凄清而感到“凄神寒骨”。(2分)
11.(4分)甲詩作者希望駕著一艘小船,像范爇那樣歸隱江湖,遠離世俗,做一個自由自在的江湖隱者;(2分)乙文作者贊美洞庭山風光之雄奇,表達對祖國山水的熱愛;或:作者從山水景觀的變化中,認識到自己觀察事物的眼界宏大起來了,心胸更加開闊了。(2分)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