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凡戰,若我眾敵寡,不可戰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晉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符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堅曰:“但卻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十萬向水,逼而殺之。”融亦以為然。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淝水南,堅眾大潰。
(節選自《百戰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太宗顧侍臣檢《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此有以見秦師之亂。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符堅之類是也。”太宗曰:“兵有分聚,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
(節選自《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符堅之類□是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
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
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
D.果,指實現、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
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
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
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
(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
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
翻譯:既被人所陷害,還想戰勝敵人,不就很難嗎。所以我說,沒有智謀的就是苻堅這一類的人。
11.【參考答案】C
【解析】C項兩個“片”都是指“微小、一點點、少”的意思。
12.【參考答案】D
【解析】應該為苻堅、吳漢戰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
13.【參考答案】⑴你們要能稍向后退,讓我軍渡過淝水,使雙方將士得以從容周旋交戰,我與諸君騎馬慢行而觀戰,不也是件樂事嗎?(考查“少”、“卻”、“周旋”,每詞1分,句意1分)
⑵古人在陣前出奇招,攻打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這也是奇正變化的法則嗎?(考查“奇”“斯”、“相變”,每詞1分,句意1分)
14.【參考答案】(1)苻堅不懂兵法,不懂臨陣出奇;(2)不懂為人所陷而不能勝敵;(3)不懂兵有分聚,各貴適宜。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