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友人論學
林希逸
逐字箋來學轉難①,逢人個個說曾顏②。
那知剝落皮毛處,不在流傳口耳間。
禪要自參求印可,仙須親煉待丹還。
賣花擔上看桃李,此語吾今憶鶴山③。
【注】①箋:注釋。這里指研讀經典。②曾顏:孔子的弟子曾參和顏回。③鶴山:南宋學者魏了翁,號鶴山。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
B.詩人認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獲得,不能簡單依靠口耳相傳。
C.頸聯中使用"自""親"二字,以強調要獲得真正學識必須親自鉆研。
D.詩人采用類比等方法闡明他的治學主張,使其淺近明白、通俗易懂。
16.詩的尾聯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結合本詩主題,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6分)
答
15.A(“不畏艱難、努力學習圣人之道的學術風氣”錯,“學轉難”表明用“逐字箋”的學習方法難以理解經典真諦,且“逢人個個說曾顏”也并非指努力學習圣人之道,而是諷刺當下人們對圣人之道的學習流于表面)
16.①賣花擔上的桃李,雖然也繽紛絢爛,但活力已經不再。②唯有回歸本原,方能獲得學問真諦,就如同在樹頭枝底欣賞桃李,方能體會到其活潑的精神。
【詩譯】
通過注釋每個字來研讀經典反而會很難,如今人們逢人個個便會提及曾參顏回。哪知那些隱藏在脫落的皮毛下的觀點,并不會相互流傳在人們的口耳之間。禪理要自己親身參悟和尋求印證才可,仙丹須親自燒煉并且等待丹藥的還轉。在賣花人的擔子上看桃花與李花,這句話讓現在的我回憶起先生鶴山。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