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平字處均,河南洛陽人也。平有器干,頗覽書記。仕周,釋褐衛王侍讀。時武帝逼于宇文護,謀與衛王誅之,王前后常使平往來通意于帝。及護伏誅,拜樂部大夫。高祖龍潛時,與平情好款洽,及為丞相,恩禮彌厚。尉迥、王謙并稱兵內侮,高祖深以淮南為意。時賀若弼鎮壽陽,恐其懷二心,遣平馳驛往代之。弼果不從,平麾壯士執弼,送于京師。開皇三年,征拜度支尚書。平見天下州縣多罹水旱,百姓不給,奏令民間每秋家出粟麥一石已下,貧富差等,儲之閭巷,以備兇年,名日義倉。因上書曰:“臣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命,勸農重谷,先王令軌。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賞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太德鴻恩可謂至矣。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谷為務。”上深嘉納。自是州里豐衍,民多賴焉。后數載,轉工部尚書。時有人告大都督邴紹非毀朝廷為憒憒者,上怒,將斬之。平進諫曰:“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愿陛下弘山海之量,茂寬裕之德。邴紹之言,不應聞奏,陛下又復誅之,臣恐百代之后,有虧圣德。”上于是赦紹。其后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攻,各遣使請援。上使平持節宣諭,令其和解。平至突厥所,為陳利害,遂各解兵。可汗贈平馬二百匹。及還,平進所得馬,上盡以賜之。歲余,除汴州刺史。其后歷許、貝二州,俱有善政。鄴都俗薄,舊號難治,前后刺史多不稱職。朝廷以平所在善稱,轉相州刺史,甚有能名。在州數年,會正月十五日,百姓大戲,畫衣裳為鍪甲之象,上怒而免之。俄而念平鎮淮南時事,進位大將軍。仁壽中卒官。
(節選自《隋書·長孫平傳》)
[注]①高祖龍潛:指隋文帝楊堅未登基時。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B.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C.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D.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可謂至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字:古人幼時命名,成人(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B.開皇:隋文帝楊堅的年號。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通常每-一個新君即位,會改用新年號紀元,稱“改元”。
C.工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機構的六部之一,掌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其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
D.轉:古代指調動官職,古代調動官職的說法有很多,諸如“移”“調”“徙”“權”“出”,均指一般地方官員的調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長孫平頗有才干,深得上司信任。他在北周為官時,就受到當時丞相楊堅的禮遇;及至尉迥等人起兵作亂時,他果斷擒拿了賀若弼,解除了楊堅的大患。
B.長孫平深謀遠慮,應對各地災荒。他倡建義倉,請求皇帝下令各家各戶,每到秋收時節,按貧富區分等級,均交--石以下的糧食,儲存在村巷的公共糧倉中。
C.長孫平為人正直,敢于犯言進諫。當皇帝想要殺掉被人誣告的大臣邴紹時,他能站出來曉之以理,勸諫皇帝要寬宏大量,否則恐今后有損仁德之名。
D.長孫平為官稱職,善于排憂解難。他曾受皇帝派遣,成功地調解了突厥兩部落的爭執;也因為廣受稱譽被調任相州刺史,去管理歷來“難治”的鄴都。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然經國之道,義資遠算,請勒諸州刺史、縣令,以勸農積谷為務。
(2)川澤納污,所以成其深,山岳藏疾,所以就其大。
答
1、B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如本題中,“去年亢陽關右饑餒陛下運山東之粟置賞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太德鴻恩可謂至矣”,這段話是說“去年大旱,關右發生饑荒,陛下調運山東的糧粟,設置平抑物價的部門,打開倉庫,廣泛予以賑濟恩賜,太德洪恩,可以說到了極至”,圈出句子中名詞和代詞,如“關右”“陛下”“倉廩”“粟”,然后根據句意和語法進行排除,如“運山東之粟”“置常平之官”“開發倉廩”“普加賑賜”“大德鴻恩”都是“陛下”的行為,主語應是“陛下”。通過上述分析得知:
“粟”和“置”中間必須斷開,故“粟置”是錯誤的,排除AC兩項;
“大德鴻恩”是“陛下”所為,不可斷開,排除D項。
2.D“‘移’‘調’‘徙’‘權’‘出’,均指一般地方官員的調動”錯誤,權,是暫時代理官職。其他三個選項均表述正確。
3.C“被人誣告的大臣邴紹”錯誤,從文中來看,邴紹并非被人誣告,而是被人告發,邴紹的確說過批評朝廷的話,可以從下文中邴紹之言,不應聞奏看出來。
4.(1)但治國之道,應該依靠長遠規劃,請下令各州刺史、縣令,以鼓勵農耕積儲糧食為要務。
(2)河流大澤容納污物,用來成就它的深廣,山岳能藏納疾癘之氣,用來成就它的高大。
文言文參考譯文:
長孫平,字處均,是河南洛陽人。長孫平有器量和才干,讀書很多。任職于北周,出仕任衛王侍讀。當時武帝受宇文護的威逼,圖謀與衛王一起誅殺宇文護,衛王先后經常派長孫平往來與武帝互通信息。等到宇文護被誅殺后,拜授長孫平樂部大夫。高祖楊堅未登基時,與長孫平情投意合,等到做了丞相,對他禮待恩遇更深。尉迥、王謙都先后興兵輕慢朝廷,高祖特別擔心淮南地區。當時賀若弼鎮守壽陽,高祖怕他懷有二心,派遣長孫平兼程趕往替代他。賀若弼果然違命不從,長孫平就指揮強壯的軍士逮捕他,押送到京城。開皇三年,朝廷征調長孫平任度支尚書。長孫平見當時天下州縣多遭水旱災害,百姓不能自給,上奏建議令民間在每年秋收后各家交出粟米麥子一石以下,按貧富區別等級交納,儲存在村巷公倉,以防備災害之年,稱之為義倉。接著呈遞奏書說:“臣下聽說國家以民為本,黎民以糧食為命脈,鼓勵農耕重視糧食,是前代君王的法令常規。去年大旱,關右發生饑荒,陛下調運山東的糧粟,設置平抑物價的部門,打開倉庫,廣泛予以賑濟恩賜,大德洪恩,可以說到了極至。但治國之道,應該依靠長遠規劃,請下令各州刺史、縣令,以鼓勵農耕積儲糧食為急務。”皇上大為嘉許采納。從此州縣鄉村糧食充足,百姓多得益于此。幾年后,長孫平改任工部尚書。當時有人告發大都督邴紹,說他毀罵朝廷昏憒,皇上盛怒,將要斬殺他。長孫平進諫說:“河流大澤容納污物,所以能成就其深廣;山岳能藏納疾癘之氣,所以能成就其高大。望陛下發揚高山大海的洪量,推廣寬恕優容的大德。邴紹的言語,本不應奏聞圣上,陛下又再加誅殺,我擔心千秋后世,有損圣上仁德之名。”皇上于是赦免了邴紹。后來突厥達頭可汗與都藍可汗相互攻伐.都派使者來請求援助。皇上派遣長孫平持符節宣告旨意,要他們和解。長孫平到了突厥人的地方,為他們陳說利害關系,于是各自罷兵。可汗贈送長孫平二百匹馬。回來后,長孫平進獻所得的馬,皇上全部賜給了他。一年多后,授任汴州刺史。其后歷任許州、貝州刺史,都有好的政聲。鄴都風俗薄惡,素來號稱難治,先后幾任刺史大多不稱職。朝廷因為長孫平在各處都有稱譽,改任他為相州刺史。他很有賢能的美名。在任幾年后,遇正月十五,百姓肆意玩樂,把衣服畫成頭盔鎧甲的樣子,皇上大怒,罷免其官職。隨即又感念他平定鎮守淮南時的功績,升官位為大將軍。仁壽年間在任上去世。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