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淹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 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上曰:“卿稱懷道為是,何為自不正諫?”對曰:“臣爾時不居重任,又知諫不從,徒死無益。”上曰:“卿知煬帝不可諫,何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諫? 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顯矣,何得亦不諫?”對曰:“臣于世充非不諫,但不從耳。”上曰:“世充若賢而納諫,不應亡國;若暴而拒諫,卿何得免禍?”淹不能對。上曰:“今日可謂尊任矣,可以諫未?”對曰:“愿盡死。”上笑。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賦抵法,與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微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萊國公杜如晦疾篤,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甲申,薨。上每得佳物,輒思如晦,遣使賜其家。久之,語及如晦,必流涕,謂房玄齡曰:“公與如晦同佐朕,今獨見公,不見如晦矣!”夏,四月,己卯,詔以:“ 隋末亂離,因之饑饉,暴骸滿野,傷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瘞。”關內旱饑,民多賣子以接衣食;己巳,詔出御府金帛為贖之,歸其父母。庚午,詔以去歲霖雨,今茲旱、蝗,赦天下。詔書略曰:“若使年谷豐稔,天下義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愿也,甘心無吝。”會所在有雨,民大悅。
(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
B.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
C.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
D.上問其行/能對曰/煬帝將幸江都/召百官問行留之計/懷道為吏部/主事獨言不可/臣親見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卿稱懷道為是”與“斯是陋室”(《陋室銘》)中的“是”字含義不同。
B.“但不從耳”與“但以劉日薄西山”(《陳情表》)中的“但”字含義相同。
C.公,文中指爵位名,為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公亦作諸侯國君之通稱及對尊長、平輩之敬稱。
D.薨,古代稱皇帝、皇帝的高等級妃嬪以及封王的貴族等死去;唐代二品以上官員死去稱薨。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唐太宗利用杜淹薦引大臣的時機,指出他不應因為職位低,擔心諫言不被采納而不進諫,鼓勵杜淹直言進諫。
B.唐太宗從胡商割肉藏珠,聯想到官吏貪腐,帝王不能節制欲望帶來的危害,要求近臣與君王同心合力,相互輔助。
C.大臣杜如晦生病,唐太宗派太子去探望;杜如晦去世后,他親臨吊唁;很久之后,太宗提到杜如晦時總是會流淚。
D.唐太宗愛護百姓。他痛惜隋末天下大亂給百姓造成的苦難,還下令拿出皇宮的錢財贖回關內老百姓因旱災而變賣的子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顯矣,何得亦不諫?
②隋末亂離,因之饑饉,暴骸滿野,傷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瘞。
答
10~13.【答案】B、D、C、
【解析】(10)“其行能”為“問”的賓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A、D;“行留之計”為“問”的短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C。故選:B。句子翻譯為:唐太宗問他邸懷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當年)隋煬帝將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詢問行留的計劃,邸懷道當時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認為不可去江都。這是我親眼所見。”
(11)D.“薨,古代稱皇帝……等死去”錯誤,皇帝之死稱“崩”。
(12)C.“去世后,他親臨吊唁”錯誤。根據原文“杜如晦疾篤,上遣太子問疾,又自臨視之”可知,在杜如晦病重,去世之前,太宗親自去探視,沒有提到去世后太宗親臨吊唁。
(4)①仕:做官;容:或許;尊顯:地位尊貴顯赫;何得:為什么。句子翻譯為:你在隋朝做官,或許可以說地位卑微,后來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貴顯赫,為什么也不進諫?
②亂離:天下大亂;因:接著,接下來;收瘞:掩埋尸骨。句子翻譯為: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接下來又發生饑荒,尸骨遍野,使人觸目傷悲,應當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
參考譯文:
杜淹推薦刑部員外郎邸懷道,唐太宗問他邸懷道有什么才能,(杜淹)回答道:“(當年)隋煬帝將要巡幸江都,召集百官詢問行留的計劃,邸懷道當時官居吏部主事,只有他一人認為不可去江都。這是我親眼所見。”太宗說:“你稱贊邸懷道做得對,你自己為什么不直言勸諫?”杜淹回答道:“我當時不擔任重要職務,加上知道(我)即使勸諫,(隋煬帝)也不會聽從,徒然一死毫無益處。”唐太宗說:“你知道煬帝不可進諫,為什么還要在(隋)朝擔任官職?既然在朝為官,又怎么能不進諫?你在隋朝做官,或許可以說地位卑微,后來在王世充那里做官,地位尊貴顯赫,為什么也不進諫?”杜淹回答道:“我對王世充不是不進諫,只是(他)聽不進去。”唐太宗說:“王世充如果賢明又能納諫,便不應亡國;假若殘暴而又拒諫,你怎么能夠免于災禍呢?”杜淹回答不上來。唐太宗說:“現在你的地位稱得上尊貴了,可以進諫嗎?”杜淹回答:“甘愿冒死強諫。”唐太宗笑了。唐太宗對身邊親近的大臣說:“我聽說西城有一個胡族的商人得到一粒寶珠,用刀割開身上的肉,將寶珠藏在里面,有這么回事嗎?”大臣答道:“有這回事。”唐太宗說:“人們都知道嘲笑這個人愛惜珍珠,而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官吏受賄貪贓依法受刑,和帝王追求奢華而招致國家滅亡,這與胡族商人的可笑行為有什么區別呢!”魏征說:“從前魯哀公對孔子說:‘有個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卻把自己的妻子給忘掉了。’孔子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夏桀、商紂(均貧戀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是這樣的人。”太宗說:“對。我與你們應當同心合力,相互輔助,以免被后人恥笑。”蔡國公杜如晦病重,唐太宗(先)派太子前去詢問病情,后來又親自前去探視。甲申(十九日),杜如晦去世了。唐太宗每次得到好的物品,都要想起杜如晦,派人將物品賜給他家里。時間長了,(每當)提到杜如晦,唐太宗總是會流下眼淚,對房玄齡說:“你與杜如晦一同輔佐朕,現在我只能看到你,(卻)看不到杜如晦了!”夏季,四月,已卯(初三),唐太宗下詔說:“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接下來又發生饑荒,尸骨遍野,使人觸目傷悲,應當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關內地區發生大旱,導致饑荒,老百姓大多賣兒賣女換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唐太宗下詔命令拿出皇宮府庫中的金銀財物贖回老百姓被變賣的子女,送還給他們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唐太宗下詔書說因為上一年連綿大雨,今年又遇旱災和蝗災,因此大赦天下。詔令大略說道:“假如讓五谷豐登、天下安寧,即使將災害移到我的身上,來保全百姓也,(我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干旱地區天降喜雨,百姓大為高興。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