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③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節選自《愚公移山》)
【乙】
①齊桓公出獵,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見一老公而問之曰:“是為何谷?”對曰:“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對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視公之儀狀,非愚人也。何為以公名之?”對曰:“臣請陳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賣之而買駒。少年曰:‘牛不能生馬。’遂持駒去。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誠愚矣!夫何為而與之?”桓公遂歸。
②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過也。使堯在上③,咎繇為理④,安有取人之駒者乎?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
(節選自《愚公之谷》)
【注釋】①牸(zì)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使堯在上:假使堯為國君。④咎繇(jiù yáo)為理:咎繇為法官。咎繇是人名。
1. 下面句子有兩處必須斷句,請用“/”標示出來。
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2. 請解釋下列原文語句中的加點字,補全表格。
文言現象 原文語句 解釋加點字(填寫文字) 釋義方法(供參考)
通假字 始一反焉 (1)______ 【指出通假】具答之(同“俱”,詳盡、全部)
一詞多義 帝感其誠 (2)______ 【借助工具書】 ①誠心,真誠;②確實,的確;③果真,如果;④誠信。
公誠愚矣: (3)______
詞類活用 明日朝 (4)______ 【同類現象】天下縞素(穿白色喪服)
3. 下列句中“以”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以告管仲
A. 何以戰(《曹劌論戰》)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C. 以君為長者(《唐雎不辱使命》) D. 以刀劈狼首(《狼》)
4. 將選文中的畫線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甚矣,汝之不惠!
(2)何為以公名之?
5. 請你結合【甲】【乙】兩文,幫助務實組和求真組完成比異求同探究單。
比異求同探究單
務 實 組 (甲文) 依據一:愚公有遠大抱負,從“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以看出。 依據二:愚公相信人力無窮,從“①____”一句中可以看出。 求 真 組 (乙文) 依據:從“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一句可以看出,管仲明白了老人借解釋地名②____的用意。
探究結論:③____
【答案】
1. 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2. ①. 同“返”,返回 ②. 誠心,真誠 ③. 確實,的確 ④. 上朝
3. C
4. (1)你太不聰明了!(2)你(老人家)為什么起這樣一個名字呢?
5. ①.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②. 修明內政(告訴齊桓公監獄斷案不公正) ③. 愚公不愚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言斷句。
結合“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分析,“傍鄰聞之”中“傍鄰”是主語,“聞”是謂語,“之”是賓語,句子成分完整,故在“之”后斷句;“以臣為愚”中省略了主語,“以……為愚”是謂語,“臣”是賓語,故在“愚”后斷句;再結合句意“附近的鄰居聽說了這件事,認為我很傻,所以就把這個山谷叫做愚公之谷”可斷句為:傍鄰聞之/以臣為愚/名此谷為愚公之谷。
【2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
“始一反焉”句意:才往返一次。結合釋義方法【指出通假】可知,“反”同“返”,返回;
“帝感其誠”句意: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結合釋義方法【借助工具書】可知,“誠”是第①種釋義,誠心,真誠之意;
“公誠愚矣”句意:你(老人家)確實夠傻的。結合釋義方法【借助工具書】可知,“誠”是第②種釋義,確實,的確之意;
“明日朝”句意:第二天上朝。結合釋義方法【同類現象】可知,“朝”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上朝之意。
【3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例句中的“以”是介詞,把;
A.介詞,憑借;
B.介詞,因為;
C.介詞,把;
D.介詞,用。
故選C。
【4題詳解】
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
(1)句中注意重點詞語“甚(很),惠(聰明)”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詞語“何為(為什么),名(起名,命名)”要理解正確。
【5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探究文章內容。
結合【甲】第②段“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圈,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從愚公的回答“子子孫孫無窮匱也”可以看出他相信人力是無窮的,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
結合【乙】文第②段“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之過也。使堯在上,咎繇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公知獄訟之不正,故與之耳。請退而修政’”可知,管仲明白了老人的用意是借解釋地名來告訴齊桓公監獄斷案不公正,借以讓齊桓公修明政治;據此得出結論,兩文中的愚公都不愚。
參考譯文:
【甲】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邊,黃河的北邊。北山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面對著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堵塞,出來進去(都要)繞路,就聚集全家來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鏟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可以嗎?”(大家)紛紛表示贊成。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借您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鏟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眾人紛紛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領子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掘土,用箕畚裝了(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有個孤兒,才七八歲,也跳跳蹦蹦前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他們)才往返一次。
河曲智叟(知道這件事后)嘲笑并阻止愚公,說:“你太不聰明了!就憑你殘余的年歲和剩下的力量,甚至不能毀掉山上的一棵草木,又能把山上的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還不如寡婦、孤兒。即使我死了,我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然而山卻不會增加高度,何必擔憂挖不平?”河曲智叟沒有話來回答。
手里拿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負著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在雍南。從此,冀州的南部,(到)漢水南岸,沒有高山阻隔了。
【乙】齊桓公出外打獵,因追趕野鹿而跑進一個山谷時。看見一老人,就問他說:“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說“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回答說:“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說:“今天我看你的儀表舉止,不像個愚笨的人,老人家為什么起這樣一個名字呢?”回答說:“請允許臣下一一說來。我原來畜養了一頭母牛,生下一頭小牛,長大了,賣掉小牛而買來小馬。一個少年說:‘牛不能生馬。’就把小馬牽走了。附近的鄰居聽說了這件事,認為我很傻,所以就把這個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說:“老人家確實夠傻的!您為什么把小馬給他呢!”桓公就回宮了。
第二天上朝,桓公把這件事告訴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齊桓公拜了兩拜,說:“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堯為國君,咎繇為法官,怎么會有強取別人小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見了像這位老人所遭遇的兇暴,也一定不會給別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現在的監獄斷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馬給了那位少年。請讓我下去修明政治吧。”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