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的詩意:駿馬思念邊塞秋草,昂起頭,抖動拳曲的毛;鷙雕睜開眼睛,顧盼著萬里青云。正是秋風,使駿馬心動,使鷙雕睜眼。“思”和“眄”為因,“動”和“開”是果,這四個字,不僅寫出了駿馬和鷙雕內心馳騁疆場和搏擊長空的渴望,還顯示了一種潛藏的力量。似乎只要時機一到,它們就可以或奔赴疆場,或搏擊長空。詩人通過這兩個形象,描繪了秋風的魅力,展現了自己振奮昂揚的精神面貌。
出自劉禹錫《始聞秋風》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回望,為君扶病上高臺。
注釋
君:即秋風對作者的稱謂。
玄蟬:即秋蟬,黑褐色。我:秋風自稱。
五夜: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此指五更。颼飗(sōuliú):風聲。
顏狀:容貌。
拳毛:攀曲的馬毛。
雕:猛禽。眄(miàn):斜視,一作“盼”。
肅清:形容秋氣清爽明凈。
扶病:帶病。
譯文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別,今年聽到蟬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風聲颼飗枕上覺,一年的顏狀變化鏡中來。
戰馬思念邊草拳毛抖動,大雕顧盼青云睡眼睜開。
秋高氣爽正好極目遠望,我為您抱著病登上高臺。
賞析:
《始聞秋風》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首聯是詩人為秋風代言。在首聯中詩人把秋風擬人化,詩人與秋風的對話緊扣詩題,并側面反映出秋風與詩人原是故舊,秋風對詩人很有感情。中間兩聯,宕開一筆,作了轉折,由為秋風代言變為寫詩人之所聞、所見和所想。尾聯是詩人對秋風的答詞。這首詩先寫秋風對詩人的談話,再寫詩人對秋風的言語,含蓄別致地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首聯“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意思是說,昔日,在觀賞黃菊的時與“君”分別;今天,聽到秋蟬的鳴叫,又回到“君”的身邊。“看黃菊”點明了離別的時間。“黃菊”即秋菊。這里代指秋季。據《禮記·月令》,菊黃當在季秋,即秋去冬來之際。“聽玄蟬”即黑色的秋蟬。據《禮記·月令》記載,蟬鳴當在孟秋,即暑盡秋來之時。這兩句,詩歌采用擬人手法,并從對方(秋風)的角度來寫,也就是代秋風設辭,匠心獨具地創造了“我”(即秋風)形象,及其“我”的老朋友(“君”即詩人)。詩人用了一個“惜”字和一個“今”字相聯系,不但表明了時序的變化,而且也為詩歌營造了一個秋韻濃郁的審美意境。
頷聯“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五夜”即五更時。古代以刻漏計時,一共分為五刻,即甲、乙、丙、丁、戊五個更次。“五更”即快天亮時候。“颼飗”即寒氣,寒風。意思是說,五更時分,涼風颼颼,把“君”從睡夢中驚醒,那是秋風回來了,而依然是那樣的剛疾勁肅,可是“君”這一年間的容貌變化,卻能在鏡中清晰地反映出來了。這前一句是正面點出“始聞秋風”,具有點題的意味,后一句是寫因人世變化而引發的感慨。其中,“颼飗”(秋風)“枕前覺”,這不但說明了秋風按時到來的自然規律,更為重要的是為“君”(詩人)情感表達做了鋪墊。可以說,秋風還是原來的秋風,但詩人卻不是原來的詩人。在情感上,這兩句所表現與“物是人非”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頸聯“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意思是說,因思念邊塞秋草而抖動拳曲之毛的駿馬,也會昂起頭,凝望遙遠北方,而那因盼望萬里云天而睜開了困頓之眼的鷙雕,也會伸開翅膀,渴求著搏擊浩瀚長空。這一聯緊承上聯,在詩人在意義上陡然一轉,不再有“五夜颼飗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的感觸而是振奮了精神,并通過比喻形象地暗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其中的一“動”一“開”,極為傳神地刻畫出駿馬、鷙雕那種“聆朔風而心動、眄天籟而神驚”的形象,也展示了蘊含其中的氣勢和力量。這里,詩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此暗示了自己不因為衰老而消沉,而是具有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情懷。
尾聯“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意思是說,秋風使長天澄澈,大地清明,正好可以登高四望,為感謝秋風的深情厚意,我就算抱著這殘病之軀,也要登上高臺,欣賞秋的美景,領略秋的情韻。其中,“扶病”二字暗合了“一年顏狀鏡中來”,不但更進一步寫出一年容顏衰變的原因,而且也表明了不減豪情,還要登上高臺。為什么要登高呢?登高可以愿望,可以暢懷,可以激發文思,更可以真切感觸宇宙,感悟人生。這正如陳子昂在《登幽州臺歌》中所說:“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里,詩人在這極度的“扶病”中,也“為君”“上高臺”,不但表達了詩人對秋的愛,也表現了詩人頑強不息的意志和高遠的情懷。
總之,這首詩歌形象而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劉禹錫在遭貶之后,仍然能保持著對“用世”的渴望和對理想的執著。從藝術手法來說,詩人變換視角,代秋風設辭,使情感的抒發得到更好的表現。同時,詩人還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更表現出詩人雖然衰老,但沒有消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的不斷進取的情懷。
關鍵詞:“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的意思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