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城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②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乙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里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節選自蒲松齡《促織》)
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8.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思國之安者”的“安”是安定的意思,與《鴻門宴》中“沛公安在”的“安”不相同。
B.“人君當神器之重”的“當”有“掌握”之義,與《六國論》“當與秦相較”的“當”相同。
C.跬步,古時舉足一次為“跬”,舉足兩次為“步”;在本文中用來引申為一舉一動。
D.恩蔭,指因上輩有功而給予下輩入學、任官的待遇;在文中指撫臣等人沾光受益。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第①段以“固本浚源”為喻引出話題,生動形象地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B.甲文第②段稱呼尊敬,多用“人君”“元首”等詞語,突出對方地位,既表敬畏,也是提醒。
C.甲文第②段概括歷代君主創業而不能守成的規律,對比分析“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與結果。
D.“一人飛升,仙及雞犬”凸顯人物命運,揭露官貪吏虐的黑暗,批判以蟲致富的無情,諷刺當時社會。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2)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
11.《諫太宗十思疏》中說“其可忽乎”,《促織》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請結合選文分析“不可忽”的原因。(3分)
參考答案
7.D J M(對一處給1分。)
8.B(《六國論》“當與秦相較”的“當”翻譯為“假使”,與“人君當神器之重”的“當”不相同。)
9.D(“批判以蟲致富的無情”有誤。)
10.(1)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他們,用盛怒來威嚇他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不會感念皇上的仁德,外表恭順但心里并不順從。
(“董”指督察;“振”同“震”,威嚇;“茍免”,指茍且免于刑罰;狀語后置句“以嚴刑董之”“以威怒振之”,各1分,語句通暢1分。)
(2)唯獨這個成名因為胥吏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馬車,得意洋洋。
(“蠹”蛀蟲,比喻胥吏;“裘馬”名詞做動詞,各1分,語句通暢1分)
11.《促織》:天子一時的嗜好會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要審慎從事。(1分)
《諫太宗十思疏》:要保持對自身的反思,時時殷憂(1分);要警惕民心向背,不能勞民傷財(1分)。
【參考譯文】
甲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安寧和吉慶。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一樣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當深切戒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能忽視不管嗎?
乙
異史氏說:“皇帝偶爾使用一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一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更加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一舉一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唯獨這個成名因為胥吏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富有,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洋洋。當他充當里正受到責打時,哪里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將要用這些酬報那些年紀大又老實忠厚的人,就連巡撫、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一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確實是這樣的啊!”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