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泉亭記
[明]劉基
昔司馬氏有廉臣焉,曰吳君隱之,出刺廣州,過貪泉而飲之,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杯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dāng)不易心。”其后,隱之卒以廉終其身,而后世之稱廉者,亦必曰“吳刺史”焉。有元憲副吳君為廣西時,名其亭曰“飲泉”,慕刺史也,而憲副之廉,卒與刺史相先后。
至正十四年,憲副之孫以時,以故征士京兆杜君伯原所書“飲泉亭”三字,征予言。予舊見昔人論刺史飲泉事,或病其為矯心,甚不以為然。夫君子以身立教,有可以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皆當(dāng)見而為之,又何可病而譏之哉?
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向使有泉焉,曰飲之者死,我乃奮其不畏之氣,冒而飲之,死非我能奪也,而容有死之理而強飲焉,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大丈夫之心,仁以充之,禮以立之,驅(qū)之以刀劍而不為不義屈,臨之以湯火而不為不義動,夫豈一勺之水所能幻移哉?
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于物者也,有一焉,則其守不固,而物得以移之矣。若刺史,吾知其決非矯以沽名者也,惟其知道,明而自信,篤也,故飲之以示人,使人知貪廉之由乎內(nèi),而不假乎外,使外好名而內(nèi)貪濁者,不得以藉口而分其罪。夫是之謂植正道,遏邪說,正人心,揚公論,真足以啟愚而立懦,其功不在伯夷、叔齊下矣。
番禺在嶺嶠外,去天子最遠。故吏于其地者,得以逞其貪。貪相承習(xí)為故,民無所歸咎,而以泉當(dāng)之,怨而激者之云也。刺史此行,非惟嶠外之民始獲沾天子之惠,而泉亦得以雪其冤。夫民,天民也;泉,天物也。一刺史得其人,而民與物皆受其賜。嗚呼,偉哉!以時尚氣節(jié),敢直言,見貪夫疾之如仇。故凡有祿位者,多不與相得。予甚敬其有祖風(fēng)也,是為記。
(選自《誠意伯文集》卷六)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
B.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
C.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
D.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不可以力爭也/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人心之貪與廉/自我作之/豈外物所能易哉
11.下列對本文與加點的詞語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出刺廣州”與“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兩句中的“刺”含義不同。
B.征士,指出征的士兵,也指學(xué)行并高、曾受朝廷征聘而不肯受職的隱士,本文采用后一種釋義。
C.“明而自信,篤也”與“則劉病日篤”(《陳情表》)兩句中的“篤”含義相同。
D.“而以泉當(dāng)之”與“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蘇武傳》)兩句中的“當(dāng)”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朝終身廉者榜樣在前,元代吳君欽慕在后,加之百姓對貪婪的官員怨恨激憤,可見傳承廉潔的美德極為重要。
B、作者假設(shè)有泉“飲之者死”,揭示出有人內(nèi)心貪婪卻歸咎于環(huán)境的心理,這反襯了大丈夫胸懷仁義、正直廉潔。
C.吳以時有氣節(jié),敢直言,有祿位者大多與之不投合,作者對此表示嘆息,但更敬重他有祖先吳隱之的風(fēng)骨。
D.文章先敘述古事,主體部分闡發(fā)議論,后交代吳以時向“我”求取文章這一寫作緣由,結(jié)尾照應(yīng)前文,思路嚴密。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是矯也,是無益而沽名也,則君子病而不為之矣。
(2)人之好利與好名,皆蠱于物者也,有一焉,則其守不固。
14.作者用“偉哉”概括吳隱之飲“貪泉”之事,你認為其“偉”在何處?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分析。(3分)
答
10.B。 根據(jù)文意,“人命之修短系乎天”中間不可斷,“而行事之否臧由乎己”與前文句式一致,也不可斷。
11.C。 A項,“出刺廣州”的“刺”,意為“任……的刺史”,“面刺”的“刺”意為“批評”;B項文化常識解說無誤;C項,本文的“篤”意為“忠心實意”,而“劉病日篤”的“篤”意為“深重”;D項“而以泉當(dāng)之”的“當(dāng)”意為“承擔(dān)”,而“漢亦留之以相當(dāng)”的“當(dāng)”意為“抵押”。
12.C。 吳以時的祖父是憲副吳君,“其祖先吳隱之”于文無據(jù),且作者對吳以時的行為并無嘆息之意。
13.(1)這就是矯情,這是沒有好處而沽名釣譽(的行為),那么君子就會指責(zé)并且不去做這樣的事。(得分點:是……也,判斷句,1分;是,1分;病,1分;大意1分)
(2)人們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蠱惑,(只要)在這二者之中有一樣,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穩(wěn)固。(得分點:蠱,1分;被動句式,1分;固,1分;大意1分)
14.①不矯情,不沽名釣譽;②深知道義,明智自信,忠心實意;③讓嶺外之民蒙受天子的恩惠;④讓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1點1分,答對任意三點得滿分。)
參考譯文:
從前西晉有一個廉潔的官員,名叫吳隱之,出任廣州刺史,經(jīng)過貪泉飲水,賦詩說:“古人說此水,飲一杯值千金。如果讓伯夷、叔齊來飲,應(yīng)當(dāng)是始終不變心的。”后來,吳隱之最終以其廉潔自律而終其一生。后人稱道廉潔之士時,也一定會稱(他)為“吳刺史”。元代憲副吳君任職廣西時,把(貪泉邊)的亭子命名為“飲泉”,是欽慕吳刺史的(緣故);而憲副的廉潔,最終可與吳刺史相提并論。
至正十四年,憲副的孫子吳以時,拿著以前的征士京兆杜伯原所寫的“飲泉亭”三個字,來征求我的意見(向我求取文章)。我過去看過前人談?wù)搮谴淌凤嬋氖拢腥酥肛?zé)他矯情(或“故作姿態(tài)”,“掩飾真心”),很不認為他的行為是對的。君子用自身的行為來樹立榜樣,能用來培植正道,遏制邪說,匡正人心,弘揚公道的,(大家)都應(yīng)當(dāng)看到并且學(xué)習(xí),又怎么可以指責(zé)并譏諷他呢?
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是上天決定的,不可以憑借人力爭取就能得到的,然而做惡事或善事,卻是由自己決定的。人心的貪婪與清廉,是從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的,難道是身外之物(或“外在的事物”)所能改變的嗎?假如那里有(一口)泉水,說是喝了的人會死,我卻奮發(fā)那種無所畏懼的勇氣,冒死飲用。死亡不是我能決定的,而懷抱必死的念頭而勉強飲用,這就是矯情,這是沒有好處而沽名釣譽(的行為),那么君子就會指責(zé)并且不去做這樣的事。大丈夫的心胸,要用仁義充實,要用禮儀確立,用刀劍逼迫卻不被不義之行所屈服,面對如湯似火一樣的險境而不被不義之行所撼動,那難道是一勺水所能惑亂和改變的嗎?
人們喜好名利,都是被外物所蠱惑,(只要)在這二者之中有一樣,那么他的操守就不能穩(wěn)固,因而外物就能夠改變他了。像吳刺史這樣的人,我知道他決不是矯情來沽名釣譽的人。只因為他深知道義,明智而自信,忠心實意,所以(他)飲了泉水來昭示世人,讓人知道貪婪與廉潔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而不是借助外物的(力量)的,讓那些表面上追求名聲然而內(nèi)心貪婪污濁的人,不能用借口來減輕自己的罪過,這就是所說的扶植正道,遏制邪說,匡正人心,弘揚公道,真的是能夠使愚頑的人開啟心智,使懦弱的人變得自立,他的功績不在伯夷、叔齊之下啊。
番禺在嶺嶠之外,距離天子最遠。所以在那個地方做官的人,能夠放縱貪婪之心。貪婪互相沿襲,成為慣例,百姓沒有可以歸罪的對象,于是讓泉水承擔(dān)(這個罪名),(喝了貪泉之水的人會變貪)這是怨恨激憤的人的說法。吳刺史這種行為,不只是使嶺外之民開始蒙受天子的恩惠,而且也讓泉水得以洗清它的冤屈。百姓,是上天的子民;泉水,是蒼天的賜物。一個刺史的職位如果能有合適的人(來擔(dān)任),那么百姓與萬物都蒙受恩賜。啊,真是偉大啊!吳以時崇尚高尚的氣節(jié),敢于直言,看見貪婪之人嫉恨如仇人。所以凡是有俸祿爵位的人,大多不能與他相互投合。我很是敬重他有祖輩的風(fēng)范,因此寫了這篇記。
關(guān)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