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
凡戰之道:未戰養其財,將戰養其力,既戰養其氣,既勝養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其財;豐犒而優游之,所以養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不養其心,一戰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已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
利大患。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讓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讓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至于必敗。尺箠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案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兵而寢,則童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B.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C.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D.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3分)( )
A.“夫惟義可以怒士”中的“怒”是使動用法指“使……奮起”,與杜牧《阿房宮賦》“后人衰之而不鑒之”中“鑒”的用法相同。
B.長短之術,強調的是要用所長、固所短之意。具體來說,有揚長避短、固長補短和以長擊短三種變化。
C.“據兵而寢”中的“寢”是睡覺的意思,與蘇洵《六國論》“然后得一夕安寢”中的“寢”含義相的變化。
D.“夫能以形固”中的“固”是鞏固的意思,與《齊桓晉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中的“固”含義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做將領需要堅定的意志和膽略,做到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臉色不變,糜鹿在旁邊突然出現現而眼珠也不轉動一下。
B.用兵要柴尚正義,在不義的戰爭中,旦輕舉安動就決定了成敗厲害,所以即使處于有利形勢也不能輕舉妄動。
C.凡是做將帥的要有智謀而又威嚴,士兵可以愚味一些,這樣士兵就能拋開自己的想法而聽從號令,與將帥一同去拼死。
D.手中有武器.面對猛虎,可以高聲呼喊著打過去,可是空著手遇到一只蜥蜴,卻會嚇得變了臉色往后退,這是人之常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譯文:
(2)晉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
譯文:
14.文章第六段提出了哪些觀點?請簡要概括。(3分)
答
10.B(原文標點為: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而兵不殆也。)
11.A(“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中的“鑒”是意動用法,指“以……為借鑒”,與“夫惟義可以怒士”中“怒”的用法不同,)
12.B(“一旦……以即使處于有利形勢也不能輕舉妄動”理解有誤,原文“非一動之為利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意為“這不是因為--動就決定成敗利害,而是將來可能會出現無法對付的局面”,該項前后因果有誤。)
13.(1)所以古代有才能的將領,能夠用兵力去試探敵方,同時又用敵方的兵力來檢驗自己的強弱,因此可以決斷自己是撤還是進。(“嘗敵“自嘗”“去”各1分句意通順1分)
(2)我方的短處,我隱藏擱置起來,敵方卻--定要和我角斗,怎么辦?(“蔽”“角”“奈何”各1分句意通順1分)
14.①擔任統帥,需要通曉事理、了解形勢、懂得約束;②看到小利不盲動,看到小患不回避;③加強軍事技能的同時還要自珍自愛,學會忍耐、冷靜。(每點1分,意對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文言文參考譯文:
做將領的方法,應該首先鍛煉意志和膽略。泰山在面前崩塌而臉色不變,麋鹿在旁邊突然出現而眼珠也不轉動一下,然后可以控制戰爭利弊的變化,可以對付敵人。
凡是用兵要崇尚正義,不義的戰爭,即使有利也不能輕舉妄動。這不是因為一動就決定成敗利害,而是將來可能會出現無法對付的局面。只有正義才可以使士兵奮起,戰士因正義而激起義憤,才可以連續作戰。
凡用兵的方法是:沒有戰爭的時候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的時候要養精蓄銳,打起仗來要培養軍隊的士氣,獲勝以后要保持旺盛的豐志。小心做好烽燧報警工作,嚴格做好睞望工作,使種田的人沒有顧慮和擔憂,用這辦法來積蓄財力物力;重重地犒賞士兵,使他們得到充分休整,就用這辦法來養精蓄銳;獲得了小勝,越發要精神振作,遭到小控折,更要鼓勵他們,以此來保持軍隊的士氣;用人時不要完全滿足他的欲望,就用這辦法培養旺盛的斗志。因此要讓士兵常常懷著義憤,懷著欲望而不完全滿足。義憤不全部爆發就有更多的勇氣,欲望沒有全部實現就仍抱有希求。所以,即使并吞了天下,士兵仍不厭戰,這就是黃帝之所以打了七十仗而士兵仍不懈息的原因。如果不保持他們的斗志。即使只打了一仗,而且獲勝了,這軍隊也不能再用了。
凡是做將帥的要有智謀而又威嚴,而士兵則要使他們愚昧一些。有智謀便深不可測,威嚴便不可冒犯,因此士兵都能拋開自己的想法而聽從號令,這樣怎么能不愚昧一點呢 只有士兵愚昧一點,然后才能同將帥一同去拼死。
凡是軍隊要行動,要了解敵方的君主,了解敵方的將領,然后才可以采取冒險行動。鄧艾用繩子把士兵墜下懸崖偷襲蜀國,如果不是劉禪昏庸.那么鄧艾即使有百萬軍隊也可能輕易地被綁起來,鄧艾他本來就輕視劉禪才敢這樣行動啊。所以古代有才能的將領,能夠用兵力去試探敵方,同時又用敵方的兵力來檢驗自己的強弱,因此可以決斷自己是搬還是進。
凡是擔任統帥的方法,在于通曉事理才可以起兵,了解形勢才可以交戰,懂得節制約束才可以用兵。通曉事理就不會屈服,了解形勢就不會沮喪,懂得節制約束就不會陷入困境。看到小利不盲動,看到小患不回避。因為小利小患不值得施展我的才能,這樣,才有可能對付大利大患。只有加強培養軍事技能而又珍重自愛的人,才能夠無敵于天下。所以,一次忍耐可以準備好上百次的勇猛沖鋒,一時冷靜可以控制上百次的輕舉妄動。
軍隊都有長處和短處,敵我雙方都是這樣。請問:“我方的長處,我拿出來利用它,但敵方不跟我較量:我方的短處,我隱藏擱置起來,敵方卻一定要和我角斗,怎么辦 ”我說:“我方的短處,我故意張揚,把它顯示出來,使敵方懷疑而退卻。我方的長處,我暗中保持加強它,使敵方輕視麻痹,而落入我的陷阱。這就是運用長處和短處的方法。”
善于用兵的人,要使士兵沒有顧慮而有所依仗。沒有顧慮.就知道戰死不值得惋惜;有依仗,就知道已方在戰爭中不至于一定失敗。拿著尺把長的木棍,面對猛虎,就會高聲呼喊著揮起木棍打過去,可是空著手遇到一只蜥蜴,卻嚇得變了臉色往后退,這是人之常情。懂得這個道理的人,可以帶兵了。打著赤膊握著劍柄,就是烏獲也不敢逼近;戴著頭盔,穿上鎧甲,靠著武器睡大覺,就是孩童也敢拉開弓殺死他。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憑借有利的形勢來鞏固自己。能憑借有利的形勢來鞏固自己,他的力量就無窮無盡了。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