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或告右丞魏征私其親戚,上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按之,無狀。彥博言于上曰:“征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上令彥博讓征。他日,征入見。言于上曰:“ 臣聞君臣同體宜相與盡誠若上下但存形跡則國之興喪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詔。”上瞿然曰:“吾已悔之。”征再拜曰:“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為良臣,勿為忠臣。”上曰:“忠良有以異乎?”對曰:“稷、契、皋陶,君臣協心、俱享尊榮,所謂良臣。龍逢、比干,面折廷爭,身誅國亡。所謂忠臣。”
上神采英毅,群臣進見者皆失舉措。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嘗謂公卿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茍其君愎諫自賢,其臣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如虞世基等諂事煬帝以保富貴,煬帝既弒,世基等亦誅。公輩宜用此為戒,事有得失,無惜盡言。”
或上言秦府舊兵宜盡除武職,追入宿衛。上謂之曰:“朕以天下為家,惟賢是與,豈舊兵之外皆無可信者乎?汝之此意,非所以廣朕德于天下也。”上謂公卿曰:“昔禹鑿山治水而民無謗讀言者,與人同利故也。 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夫靡麗珍奇,固人之所欲、若縱之不已,則危亡立至。朕欲營一殿,材用已具,鑒秦而止。王公已下,宜體朕此意。”由是二十年間,風俗素仆,衣無錦繡,公私富給。
上謂侍臣曰:“吾聞西域賈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笑彼之愛珠,而不愛其身也。吏受賊抵法,與帝王徇奢欲而亡國者,何以異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魯哀公謂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紂乃忘其身。”亦猶是也。”上曰:“然。 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選自《通鑒紀事本末 貞觀君臣論治》,有刪改)
10. 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
臣聞君臣A同體B宜相與盡C誠D若上下E但存F形跡G則國之興喪H尚未可知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與已有血緣或姻親關系的人。
B.再拜,古代一種隆重的禮節,拜兩次表示恭敬之意。書信中用于對平輩或朋友的敬語。
C.弒、殺、殺死,封建時代臣殺君、子殺父母均可稱為“弒”。
D.“若縱之不已”與“沛公已出”(《鴻門宴》)兩句中的“已”字含義不同。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______
A.因有人告發魏征太宗派溫彥博調查卻查無實據,溫彥博認為魏征不避嫌疑,應予責備;魏征認為君臣要竭誠相待,上下一心。
B.魏征希望唐太宗能夠使他成為治世的良臣,而不是像龍逢、比干因與君主當面爭論而被殺的忠臣。
C.有人向太宗建言,應該任命秦王府原來的士兵全部做武官,把他們編入皇宮宿衛。太宗則認為只要是賢良之士都應親近,任用。
D.在談論有人剖開身體來收藏美珠時,太宗認為官吏受賄、帝王窮奢極欲與此相同,魏征則拿孔子的話及夏桀和商紂的行為加以印證。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秦始皇營宮室而民怨叛者,病人以利己故也。
②朕與公輩宜戮力相輔庶免為人所笑也。
14. 當進諫的群臣因太宗神采英毅而舉措失當時,唐太宗的做法是什么?對此,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
答案:
(1)BDG “臣聞君臣同體”大意是“我聽說君主和臣下應該上下一心”,句意完整,其后斷開;“若”有假設之意,一般前面斷開;“則”有承接之意,其前斷開。綜上需要添加句讀的三處為BDG。譯文:我聽說君主和臣下應該上下一心,互相竭誠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國家興亡就難以預料了。
(2)B.“書信中用于對平輩或朋友的敬語”說法錯誤,應該是“對尊長”。
(3)A.“溫彥博認為魏征不避嫌疑,應予責備”概述錯誤。根據原文溫彥博所說“征不存形跡,遠避嫌疑,心雖無私,亦有可責”可知,溫彥博是認為魏征做事沒有留下痕跡,遠遠避開嫌疑之事,內心即使沒有私心,也有可以責備之處。
(4)①秦始皇修建宮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獲利。
②我與你們應該同心合力相互輔助治國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恥笑。
(5)做法:每次見人奏事,表現出溫和的臉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規勸諫諍。
理由:①君王需要借助忠臣來知曉自己的過失;
②臣子要直言勸諫,不要阿諛奉承,否則君亡國滅,自己也無法保全。
(4)①“營”,建造,修建;“病人”,使百姓困苦,古今異義詞;“……者,……也”,判斷句的標志。譯文:秦始皇修建宮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獲利。
②“戮力”,盡力,合力;“庶”,表示可能或期望;“為……所”,表被動,被。譯文:我與你們應該同心合力相互輔助治國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恥笑。
(5)做法:原文為“上知之,每見人奏事,必假以辭色,冀聞規諫”,唐太宗也明白,每次見人奏事,一定表現出溫和的臉色,希望得到大臣的規勸諫諍。原文說到“人欲自見其形,必資明鏡;君欲自知其過,必待忠臣。茍其君愎諫自賢,其臣阿諛順旨,君既失國,臣豈能獨全”,大意是“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態,一定要借助明鏡;君王要知曉自己的過失,一定要借助忠臣。倘若君王任性不聽取諫言,自以為是,臣子就會阿諛逢迎,最終君王失國,臣子難道能獨自保全性命”。所以理由有兩點:①君王需要借助忠臣來知曉自己的過失;②臣子要直言勸諫,不要阿諛奉承,否則君亡國滅,自己也無法保全。
參考譯文:
冬十二月,有人報告說右丞相魏征袒護他的親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事,但查無所獲。溫彥博對太宗說:“魏征做事沒有留下痕跡,遠遠避開嫌疑之事,內心即使沒有私心,也有可以責備之處。”太宗命令溫彥博責備魏征。有一天,魏征入朝覲見,對太宗說:“我聽說君主和臣下應該上下一心,互相竭誠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國家興亡就難以預料了,我不敢奉詔。”太宗驚訝地說:“我已經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說:“我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我成為良臣,不要成為忠臣。”太宗說:“忠臣和良臣有差別嗎?”魏征回答說:“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榮,這就是所謂的良臣。龍逢、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當面爭論,自己被殺,國家也滅亡了,這就是所謂的忠臣。”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偉剛毅,大臣們覲見時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這種情況,每次有人奏事,總是盡量和顏悅色,希望聽到規諫的話。太宗曾對公卿們說:“人想要看見自己的形體,必須借助明鏡。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過錯,必須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剛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會阿諛奉承,屈從旨意,君主失去了國家,臣子怎么能獨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諂媚侍奉隋煬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貴,煬帝被殺,虞世基等人也被誅殺了。你們應以此為戒,政事如有過失,一定要無所保留暢所欲言。”
有人向唐太宗進言主張秦王府原來的士兵都應授予軍職,補進御林軍中。太宗對他說:“我以天下為一家,只要是賢良之士我都親近、任用,怎么能認為舊屬士兵之外就沒有可以信賴的人呢?你的這種意思,不是讓我的德行廣布于天下。”太宗對公卿說:“從前大禹鑿山治水而百姓沒有指責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與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宮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獲利。奢華珍奇的東西,固然都是人們想擁有的,但如果無止境地放縱欲望,那么國家的危亡很快就會到來。我曾想修建一座宮殿,材料已準備好了,鑒于秦朝滅亡的教訓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應該體會我的此番用意。”從此二十年間,社會風氣樸素,沒有人穿錦繡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開身體來收藏它,有這樣的事情嗎?”侍臣說:“有。”太宗說:“人們都知道嘲笑胡商愛珠,卻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然而,接受賄賂而觸犯法律的官吏和窮奢極欲而亡國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處有什么差別呢?”魏征說:“過去魯哀公對孔子說:“有個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卻把自己的妻子給忘掉了。”孔子說:“還有比這更嚴重的,夏桀和商紂貪戀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這樣的人。”太宗說:“對。我與你們應該同心合力相互輔助治國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恥笑。”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