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溪
行到東溪看水時,坐臨孤嶼發船遲。
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①。
短短蒲茸齊似剪,平平沙石凈于篩。
情雖不厭住不得,薄暮歸來車馬疲。
【注】①老樹著花,樹雖老,但仍富有生機。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詩人到東溪去看水,面對著水中的孤石遲遲舍不得上船離開。
B.頷聯具體描繪了東溪風光:野鴨眠岸,老樹伸展著花朵盛放的枝干。
C.頸聯運用比喻手法寫蒲茸和沙石,突出蒲茸短而齊整,沙石平面潔凈。
D.本詩頷、頸兩聯,意新語工,都是前四字寫景,后三字寫意,邊敘邊議。
16、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5、答案:C
解析:“頸聯運用比喻手法寫蒲茸和沙石”錯,寫蒲茸、沙石沒有運用比喻手法。
16、答案:①對東溪美景的喜愛和贊美,詩人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流連忘返。
②寄寓詩人老當益壯的心情。詩人看到老樹仍然開出繁花,富有生機,頗受鼓舞。
③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不得不歸的無奈。詩人明知“住不得”,卻仍情難自抑,直到傍晚才駕車馬歸來。
解析:
首聯,詩人專門乘舟到東溪去看水,到了東溪,登山孤嶼,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不由地流連忘返。“發船遲”寫乘舟泛溪,靠近溪中一個美麗的孤島,便坐在舟中觀景,小船也仿佛知曉他的心意,遲遲不發。傳達出詩人對擾攘鬧市的厭煩之情,反襯出對幽美宜人的東溪的喜愛之情。頷聯,幾只野鴨子懶洋洋地掩頸臥在岸邊打盹兒;幾棵枯老的樹,其枝頭竟然綻放出耀眼的春花。情景交融,描繪出了一幅清淡平遠、生機盎然的自然之景。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厭惡喧囂塵世、向往清新幽美大自然的“野情“和“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中可看出雖為老樹卻春花綻放,生機盎然,是作者雖暮年但壯心不已的寫照。頸聯,與頷聯一起主要是描寫東溪之景,意思是說溪旁短短的蒲草整齊得似乎經過修剪,平坦的沙岸,潔白的沙石仿佛多次被粗選細篩。坐臨孤嶼,詩人看到短短蒲茸和平平沙石,平平常常的野鴨在岸邊棲息,詩人竟看到了其中的閑意,不是“閑人”哪有此境界?這正是推己及物,物我兩忘,表露詩人的閑適和恬淡。尾聯,作者因對東溪之景的喜愛與贊美風景雖好,但不是自己的久居之地,“情雖不厭“回應了首句的“發船遲”,天色已晚,“住不得”說出了心中的無奈,薄暮催人回,車馬也勞頓了一天了,首尾兩聯主要表露對東溪美景的喜愛和留戀,以至詩人久久不愿離去。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