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戊午,晉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天禍晉國,文公如齊,惠公如秦。無祿,獻公即世,穆公不忘舊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晉。又不能成大勛,而為韓之師。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諸秦,則亦既報舊德矣。鄭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帥諸侯及秦圍鄭。秦大夫不詢于我寡君,擅及鄭盟。諸侯疾之,將致命于秦。文公恐懼,綏靜諸侯,秦師克還無害,則是我有大造于西也。康、靈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闕翦我公室,傾覆我社稷,帥我蝥賊以來蕩搖我邊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猶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羈馬,我是以有河曲之戰。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君亦不惠稱盟,利吾有狄難,入我河縣,焚我箕、郜,芟夷我農功,虔劉我邊垂,我是以有輔氏之聚。君亦悔禍之延,而欲徼福于先君獻、穆,使伯車來,命我景公曰:‘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言誓未就,景公即世。君又不祥,背棄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讎,而我之昏姻也。君來賜命曰:‘吾與女伐狄。’寡君不敢顧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晉將伐女。’狄應且憎,是用告我。寡人帥以聽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顧諸侯矜哀寡人而賜之盟則寡人之愿也。其承寧諸侯以退,豈敢徼亂 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諸侯退矣。” (節選自《左傳·呂相絕秦》)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在答題卡上相應位置填寫答案標號。(3分)
君A若B惠C顧D諸E侯F矜G哀H寡I人J而K賜L之M盟N則O寡P人Q之R愿S也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申,指申明,與《離騷》中“申之以攬茝”的“申”字意思不相同。
B.履,指踩、涉,與《孔雀東南飛》中“足下躡絲履”的“履”字意思相同。
C.疾,指憎恨,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的“疾”字意思相同。
D.就,指完成,與《勸學》中“金就礪則利”的“就”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呂相受命與秦國絕交,先言兩國友好關系,提及晉獻公去世后秦穆公立即幫助晉文公回國繼位的史實。
B.呂相認為晉文公有功于秦:征伐東方諸侯,讓虞、夏等國的后代朝見秦王;平息諸侯之怒,讓秦軍安然回國。
C.白狄是秦國的仇敵,卻是晉國的婚姻親屬國。但晉君不顧與白狄的聯姻關系,接受了秦國攻打狄族的命令。
D.呂相不卑不亢地向秦君表明,晉國希望與秦國交好,但前提是秦國能施予恩惠使之如愿,否則將與秦國絕交。
1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領西望,曰:“庶撫我乎!”(4分)
(2)吾與女同好棄惡,復修舊德,以追念前勛。(4分)
14.《古文觀止》評“秦晉權詐相傾,本無專直。但此文飾辭罵罪,不肯一句放松”,請概括呂相所歷數的秦國罪行。(3分)
參考答案
10.(3分)FJN(每填對一處給1分)
11.(3分)B(“意思相同”理解有誤。“足下躡絲履”的“履”,意為“鞋”)
12.(3分)A(“晉獻公去世后秦穆公立即幫助晉文公回國繼位”不符文意)
13.(8分)
(1)(4分)等到君王您即位之后,我們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邊,說:“(秦國)大概會安撫我們吧!”
(譯出大意2分;“引領”“庶”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2)(4分)我們和你們相互交好,拋棄怨恨,重新恢復過去的恩德,來追念前人的功績。
(譯出大意2分;“女”“修”兩處,每譯對一處給1分)
14.(3分)
①反復無常,背棄盟約;
②背信棄義,發動侵略戰爭;
③挑撥離間,挑唆狄族進攻晉國。
(答對一點1分。意思對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夏四月戊午日,晉厲公派呂相與秦國斷交,說:“從前我們先君獻公與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來申明兩國關系,用婚姻來加深兩國關系。上天降禍晉國,文公逃亡齊國,惠公逃亡秦國。不幸獻公去逝,穆公仍不忘舊日恩德,使我們惠公因此能回晉國主持祭祀。但是秦國又沒有完成這一大功業,卻同我們發生了韓原之戰。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們文公回國為君,這都是穆公的功勞。文公親自披甲戴盔,跋山涉水,經歷艱難險阻,征討東方諸侯國,讓虞、夏、商、周的后代都來朝見秦國君王,這就已經報答了秦國過去的恩德了。鄭國人侵擾君王的邊境,我們文公率諸侯和秦國一起去包圍鄭國。秦國大夫不和我們國君商量,擅自同鄭國訂立盟約。諸侯都痛恨這種做法,要同秦國拼命。文公擔心秦國受損,說服了諸侯,秦國軍隊才得以回國而沒有受到損害,這說明我晉國是大有功于秦國的。康公和靈公即位。康公是我晉國的外甥,卻又想損害我們公室,顛覆我們國家,率我晉國的敗類,前來騷擾我國邊疆,于是我們才有令狐之戰。康公還不肯悔改,入侵我們的河曲,攻打我們的涑川,俘虜我王室,損害我們的羈馬,因此我們才有了河曲之戰。等到君王您即位之后,我們景公伸長脖子望著西邊,說:‘秦國大概會安撫我們吧!’但君王還是不肯開恩同晉國結為盟好,卻利用我們遇上狄人禍亂之機,入侵我們黃河沿岸的縣邑,焚燒我們的萁、郜兩地,搶割毀壞我們的莊稼,屠殺我們的邊民,因此我們將兵卒聚于輔氏,以抵御秦軍。君王也后悔兩國戰爭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獻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車來命令我們景公說:‘我們和你們相互交好,拋棄怨恨,重新恢復過去的恩德,來追念前人的功績。’盟約還沒有完成,景公就去世了。可是君王又產生了不善之心,背棄了盟誓。白狄和秦國同處雍州,是君王的仇敵,卻是我們的姻親。君王傳來命令說:‘我們和你們一起攻打狄人。’我們國君不敢顧念姻親之好,畏懼君王的威嚴,因而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分心傾向于狄人,對狄人說:‘晉國將要攻打你們。’狄人表面上答應了你們的要求,心里卻憎恨你們的做法,因此告訴了我們。現在我率諸侯前來聽命,所要求的僅僅是友好。君王如果友好仁慈地顧念諸侯,哀憐我寡君,賜我們以盟約,那可真是我寡君的心愿。我們將接受君王的命令,使諸侯安寧并讓其退走,哪里敢自求禍亂呢?君王如果不愿施予恩惠,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諸侯退走了。”
關鍵詞:文言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