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夜
寂歷①簾櫳②深夜明,睡回清夢戍墻鈴③。
狂風送雨已何處?淡月籠云猶未醒。
早有秋聲隨墮葉,獨將涼意伴流螢。
明朝準擬南軒望,洗出廬山萬丈青。
【注釋】①寂歷:寂靜。②簾櫳:窗簾和窗戶。③戍墻鈴:一種鈴鐺。
1. 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寫秋夜雨霽的清靜景色,給人以清爽之感,表達詩人喜悅之情。
B. 首聯從寂靜的夜色寫起,接著以戍墻鈴的鈴聲與之映襯,更顯得清寂。
C. 頷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眼前月亮被云籠罩的朦朧景色。
D. 頸聯調動多種感官來寫夜景,如秋聲墮葉是聽覺,月夜飛螢是視覺。
2. 有人說,本詩詩境不限于雨霽,而是將時間向前、向后進行了延展,擴大了詩歌容量。請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
【答案】
1. C .有誤,頷聯在提起“狂風送雨已何處”時,暗示讀者,雨霽之前有一陣狂風暴雨。這狂風暴雨和詩人眼前清寂的霽夜,恰又構成鮮明的對比。這便加強了雨過天晴的切身感受。此句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
2. 示例:本詩頷聯“狂風送雨”,是回憶雨霽前風雨交加的情景;尾聯是虛寫,由霽夜想到明朝雨洗之后的廬山,必然是蒼翠欲滴。這種時間的延展拓展了詩歌的意境。
【解析】
本題考查理解詩歌。
“霽夜”,這里是指雨霽之夜。在作詩手法上,詩人更是別出心裁,為了更好地創造意境,不僅將時間延展了,而且將順序交叉著。詩篇以“秋興”為主題,但不作空泛議論,而是捕捉具體景物,以表現詩人的感受。詩中畫面相對獨立,而時空轉換又為復雜。詩人將過去現在、室內室外的諸種景物融合一體,讀者體會這種跳越而感受得更真切豐富,詩篇本身也隨之擴大了容量,避免了板滯平直。最先觸發作者詩情的,是闖入夢境的墻上響鈴。然而詩的開頭卻先寫從簾櫳透入室內的明亮夜色。即先寫醒后所見,次句再寫夢醒。看夜色在前,而夢覺在后,這是一種倒敘;頷聯出句又先寫雨霽前風雨交加的情景,然后再寫眼前“淡月籠云”的景色,又是一種回敘;頸聯仍先寫雨前秋風掃落葉,再寫雨霽螢火橫飛,仍然是回敘;末聯由夜推想到朝,懸想經過雨洗之后的廬山,必然是蒼翠欲滴。詩境不限于雨霽,而是回敘霽前的風雨和推想第二日的山色。這種時間的交叉和延展,不僅避免了平直,而且擴大了容量。
據此分析進行提煉概括即可。
關鍵詞: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