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近現代毛澤東的《七絕·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的《》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孩兒立下志向走出家鄉,學習不取得成就絕不回來。
死后何必將尸骨埋葬在故鄉的土地,祖國到處都是秀麗的山河,可以作為安息的地方。
鄉關:家鄉,故鄉
桑梓:家鄉,故鄉。古代,人們喜歡在住宅周圍栽種桑樹和梓樹,后來人們就用物代處所,用“桑梓”代稱家鄉。贊揚某人為家鄉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國的山河秀麗。
1910年秋天,毛澤東離開家鄉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的第一個轉折。懷著激動心情,臨行前他寫下這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帳簿里,以作告別。
日本明治維新前夕,詩僧月性在離鄉東游前寫了兩首自述其志向的題壁詩《鏘東游題壁二首》。后來被西鄉隆盛讀到了,他認為其中第二首詩的內容符合自己的抱負,便稍作修改后存留著自勉。清朝末年,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國將不國、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成為中國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樣,西鄉隆盛的著名事跡也流傳到了中國。
由此可以推斷:在這種條件下,少年毛澤東或者是從書籍報刊上,或者是直接從留學東洋的教師那里,讀到了西鄉隆盛版本的這首述志詩。之后,他堅持要離家前往湘鄉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開拓更為廣闊的天地。這與固執守舊的父親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在這種形勢下,他改動了這首詩的幾個字,而后呈給父親。
首詩是少年毛澤東走出鄉關、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書,從中表明了他胸懷天下、志在四方的遠大抱負。
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詩。
起首兩句所表述的詩意,思想鮮明、氣勢雄偉、鏗鏘有力。“立志出鄉關'’的毛澤東,用“學不成名誓不還”的絕唱,表明了他求學的堅決、志向的高遠。
后兩句將上述詩意向更深的意境進行挖掘,動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歸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隨的詩意。從詩句中,自然而然地發出寓意深遠的感嘆,從而受到啟迪。
全詩通俗易懂,平仄押韻流暢,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經典詞句,變為自己明志之詩句,簡潔而不簡單,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澤東心態、 志向的真實流露。一個胸懷不凡志向,聰慧、 倔強、 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頑強毅力的毛澤東,正邁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