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劉采春的《啰唝曲六首·其四》
那年離別日,只道住桐廬。
桐廬人不見,今得廣州書。
記得那年你我離別的時候,你說你要去桐廬居住。
去了桐廬后音信全無,如今收到來自廣州得書信。
桐廬:縣名,今屬浙江。
書:書信。
本詩是《啰唝曲六首》中的第四首。《全唐詩》錄《啰唝曲六首》,以劉采春為作者,而元稹詩中只說她“能唱”,《云溪友議》則說“采春所唱一百二十首,皆當代才子所作”,接著舉引了她所唱的歌詞七首,其中六首五言的與《全唐詩》所錄相同,另一首七言的卻是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詩人于鵠的《江南曲》。因此,這《啰唝曲》雖是劉采春所唱,卻不一定是她所作。胡應麟《詩藪》指出六首中的“四首,工甚,非晚唐調”,并說:“今系采春,非也。”劉采春究竟是不是此曲的作者,難以確證。
據晚唐范攄《云溪友議》記述,劉采春是中唐時的一位女伶,擅長演唐代流行的參軍戲。元稹曾有一首《贈劉采春》詩,贊美她“言詞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徊秀媚多”,“選詞能唱《望夫歌》”。《望夫歌》就是《啰唝曲》。方以智《通雅》卷二十九《樂曲》云:“啰唝猶來羅。”“來羅”有盼望遠行人回來之意。當時,商人妻子的婚姻生活,已成了一個廣泛的社會問 題。大批商人長期遠行在外做生意,大量的婦女被留守家中,怨婦成群,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而劉采春的歌曲很好的把這些怨婦的心情表現了出來。這就是《啰唝曲》出現的社會基礎。
劉采春 : 劉采春,淮甸(今江蘇省淮安、淮陰一帶)人,一作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人,是伶工周季崇的妻子。她擅長參軍戲,又會唱歌,深受元稹的賞識,說她“言辭雅措風流足,舉止低回秀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