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五代李存勖的《憶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欲別時一作:別伊時)
曾記在那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歡宴,一曲清歌伴著鳳鳥般的舞姿飛動。總是記得依依惜別的時候,你眼含淚水出門相送。多像一場夢,多像一場夢,殘月在天,落花遍地云煙一重重。
憶仙姿:又名“如夢令”,蘇軾云: “(如夢令)本唐莊宗制,一名‘憶仙姿’,嫌其不雅,改云‘如夢’”。
桃源:理想的世外桃源。
一曲清歌舞鳳:亦作“一曲舞鸞歌鳳”。鸞鳳:鸞鳥和鳳凰,古代傳說中吉祥美麗的鳥。
欲:即將,將要。
這是一首僅三十三字的小令詞。這首詞采用神話傳說故事作題材,描寫劉、阮和仙女離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表達了別后對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鳳。”曾宴,點明往事。桃源深洞,“舞鳳”,即鳳舞,為葉韻,乃倒用,言伊人如鳳之舞。詞中寫劉晨、阮肇天臺遇仙女故事,省去全部細節,只將初會和離別時最深的印象加以形象化的概括,高度精煉。清歌鳳舞,風光何等旖旎!
“長記欲別時,和淚出門相送。”“長記”二字是關鍵,記憶中的情景是那么的美好,可這一切已如夢幻,永無再現之期。小詞沒有多少篇幅,不容鋪敘,要求寫得很精粹,所以“長記”以下幾句對整個宴別的過程便擷取了送別這一高潮時的場面來寫。“長記”二字,上接“曾宴”二字,“和淚出門相送”寫送別之悲痛,這是實寫,下面旋又轉入虛寫。
“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如夢!如夢!”詩有詩眼,詞亦有詞眼,這四個字實為本詞之眼。如夢者,昔年之事如一場無憑的春夢,昔年之景只能在夢里再現,昔年之倡除非在夢里相逢。疊用兩個“如夢”,顯得更為惆悵,更為感傷。殘月乃夜闌之景,落花煙重乃暮春之景,傷心人別有懷抱,才會有凄涼的感覺,更顯蕭瑟的氣氛,言盡而意不盡。
這首小令,抒情細膩,婉麗多姿,辭語美,意境更美。詞人描繪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時的情景,此為虛寫夢中之景的美好,成為感情之流回旋奔涌而下之處,回憶如夢,因而顯得特別含蘊豐富;夢醒時分,側重于對眼前情景的刻畫,眼前的半輪殘月和簌簌墜落的花瓣,如煙一樣的月色,給全詞籠上了迷蒙孤寂的氣氛,在這凄清的夜里,對她的思念綿綿不斷,如此深沉。虛實兩端互相補充,形成“以閑淡之景,寓濃麗之情”的特色,更顯意味深長。
李存勖 : 李存勖(有時被寫作“勗”,885年-926年),即后唐莊宗,神武川之新城(今山西雁門)人,五代時期后唐政權的建立者。唐末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的長子。沙陀人,本姓朱邪氏,小名“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