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是人間最好的美德。但今天的人們理解“孝順”的時候,常常過度強調“順”,也就是“聽父母的話”,要求對父母的話無條件的服從。我們不是圣賢,大多數人都會犯錯,而如果父母犯了錯,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想方設法掩埋過錯,首先想到的是維護父子之間的一團和氣,因為大家都常常想到《論語》里的那句話:“父為子隱,子為父隱”,遇到問題遮遮掩掩也成了大多數人的選擇。
今天的人們理解“孝順”的時候,常常過度強調“順”
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雖然有尊卑的差距,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長輩和晚輩之間,其實應該有相互糾正、相互砥礪的機會。如果為了維護父母的權威,就對父母犯的錯視而不見,可能將來父母就會在錯誤的事上越走越遠,將來說不定他們自己也會后悔。而這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其實古人也是遇到的,他們也提出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禮記·內則》里就專門談到這個問題,它說:“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于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簡簡單單幾十個字,但是可以闡發的內容卻非常的多,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語言的精煉老道。這段話的意思是,假如父母犯了錯,首先我們應該去想辦法勸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一針見血直截了當的說父母哪里不好,避免“據理力爭”,甚至加上對父母的埋怨與人身攻擊,那就是對他們不敬了。首先應該尊重父母,然后以提建議的方式說出父母的錯誤。
假如父母犯了錯,首先我們應該去想辦法勸諫,不能放任不理
比如父親很喜歡喝酒,而且控制不住量,喝醉酒后會說些不好聽的話,或是撒酒瘋,給家人帶來難堪,那你一定不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你別喝酒了,酒后盡不干人事,丟死人了!”你可以趁著陪他散步,聊天時順帶說一句:“爸,你看您最近天天喝酒,喝多了以后,媽媽每次都擔心你身體,您歲數也不小了,以后可得少喝一點啊,您看我媽多不容易。”把一個要勸諫的話題用拉家常、無意識、不影響父母面子的情況下說出來,可能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選擇不說,那可能父母就會繼續自己的錯誤,說不定將來就會在街坊鄰居面前出丑丟人,與其這樣的話,不如早點以這種方法提醒他們。
當然,做兒女的人提出這些事的時候,父母有時候接受不了。他會指責兒女不該多管閑事。也許是你趕上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了。那沒關系,你應該保持自己對父母的敬愛與孝心,用這種方法去感動他們。如果哪天看他們心情好的時候,再想辦法提起這件事。為父母勞動、做事時沒有任何不滿與怨言,這樣子,父母就可能會被你感動,從而接受你的勸諫。
保持對父母的敬愛與孝心,用這種方法去感動他們”
如果父母接受不了你的勸諫,甚至發了脾氣,要動手打你了,那也應該分情況。如果他們只是小打小鬧的懲戒,那不妨接受,打了你兩巴掌,也不要還手還口,不埋怨自己的父母,事情就過去了,等以后我們可以繼續找機會向父母提建議。但如果父母發了很大的火,拿起身邊什么東西就要向你身上扔過來的時候,就趕快躲開吧,千萬不要逞強挨打。因為人是感性動物。父母有時候失去理智,萬一把你打傷了,他們事后一定會非常后悔。出于保護自己、也不讓父母后悔的角度,這樣做才是最正確的,這就是古人說的“小杖受,大杖走。”古人在處理這件事的時候一點也不愚昧,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樣死板。
用一些智慧、一份孝心,就能感動父母”
其實在這個時代,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已經更加和諧與親愛了,大多數父母都能夠接受自己的兒女給自己提建議,也不會舍得責打自己的孩子,更不至于發展到像古裝劇里那樣把自己孩子打傷出血、打殘疾之類的事情。用一些智慧、一份孝心,常常就能感動他們,給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幫助他們改正不合適的行為舉止,孝順的你,一定很容易做到吧?
關鍵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