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這句話告訴我們,想要成為君子,就要涵養心性,提升道德境界;同時又要潛心向學,刻苦求知。宋明時代的理學家將這句話奉為圭臬,并視之為“教人之法”。關于這句話,宋明時期的思想家們進行了大量的詮釋、解讀甚至爭論。那么,理學家心目中最好的教育法究竟是什么?而透過他們的再次解讀,我們又能夠從《中庸》的教誨中領悟到怎樣的教育方法,獲得怎樣的啟發呢?
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完善人格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完善人格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格的完善,這就是“尊德性”的最高境界。所謂“尊德性”,就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是對人天生所具善性的發明與涵養。人之初,性本善,故而教育的頭等大事就是保持天性的善念。幼小的孩子們涉世未深,我們就應該做出正確的指導,通過簡單而有趣的形式使孩子們認識到善良的重要性,在他們心中種下對于善的認同。如此一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盡管會面對各式各樣的世事險惡,善良的孩子們卻仍然能夠保持心中的善念。
“尊德性”在成年人的教育中也有著重要的意義。培養完善人格需要保持善念,更需要對善念進行擴充。孟子教導我們:“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對仁義禮智四端進行擴充,時時對善端加以存養,從而達到更高的道德境界。
元代思想家許衡在早年逃難中發現路旁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梨子,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去摘梨來解渴,只有許衡一動不動地端坐在樹下。一起逃難的人覺得很奇怪,便問許衡說:“你為何不去摘梨吃呢?”許衡回答說:“梨樹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隨便去摘來吃呢?”旁人勸他道:“現在時局板蕩,大家各自逃難,這棵梨樹恐怕早已沒有主人了,你又何必介懷?”許衡反問道:“梨樹沒有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二、教育的實現方式是獲取知識
非學無以廣才
諸葛亮曾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就是“道問學”的實質內涵。所謂“道問學”,就是對學問與知識的追求。知識的傳授無疑是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一切完善人格的培養都要落在實處,落在具體的知識與實踐當中。我們不僅活在精神世界中,更活在實際生活中。因此,教育中要充分重視知識與追求知識的過程,使我們的下一代成為有學問、有專長的有用之人。相反,若忽視具體的知識和實踐,到了國家民族危難之時,便只能空喊口號,無力為國為民做出實際的貢獻。所謂“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便是如此。這又如何能成就儒家的完善人格呢?
非志無以成學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這是孔子對“道問學”的不懈追求。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易》讀了許多遍,甚至將編連竹簡的皮繩磨斷了三次。儒家最為高尚的圣人對知識如此渴求,足見“道問學”在儒家傳統中的重要地位!
實際上,在教育的過程中,外在的知識修習與內在的道德修養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在生活中既要注重道德品質、內在境界的修養,同時也要重視外在知識的獲得。不可一味虛空高蹈、空談道德修養,也不可一味追求外在知識,忽略了內心境界的培養。宋明理學是天道人倫、心性道德與經典詮釋的統一,遠非一句“滅人欲,存天理”所能概括。我們應該從理學中汲取格物致知的智慧,從心學中汲取心性良知的智慧,“尊德性”與“道問學”并重,實現內外兼修、德才兼備的完整人格,達到道德境界與知識水平的雙重完善。
關鍵詞: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