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很多家長都信奉“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說法。對此,有必要厘清這一點:“起跑線”固然重要,但起跑的方向更為關鍵!實際上,與具體的才能、才藝相比,道德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才是與孩子的身心成長密切相關的重要問題。
培養悌德要從小開始
教悌自幼始
自然,培養悌德要從幼兒、少年時代開始。如南宋時期的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明確提出“教子當在幼”的觀點,說:“幼而示之以均一,則長無爭財之患;幼而責之以嚴謹,則長無悖慢之患;幼而教之以是非分別,則長無為惡之患。”否則,就會埋下兄弟手足相殘的隱患:“初不均平,何以保其他日無爭?少或犯長,而長或陵少,初不訓責,何以保他日不悖?賢者或見惡,而不肖者或見愛,初不允當,何以保其他日不為惡?”也就是說,在一個家庭里,幼年時期所養成的長幼、謙讓、友愛等觀念,會影響人的一生。
融四歲,能讓梨
《三字經》有云:“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這句話說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東漢時期“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一次,父親的朋友帶來了一盤新鮮的梨,父親就讓他們兄弟自幼至長分來吃。于是,最小的弟弟最先選了一個最大的給自己。而稍后的孔融則選了最小的一個給自己。父親暗暗欣喜,臉上卻平靜地問孔融說:“你為什么拿個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我年齡小,就應該吃最小的,讓哥哥們吃大的。”父親又問他說:“那小弟比你還小,為什么又拿了最大的?”孔融則說:“弟弟還小,不懂事,所以我們都要讓著他。”
要培養孩子相互友愛 相互謙讓
孔融之所以在四歲時,就具備了尊敬兄長、友愛弟弟的意識,這與其受到的良好的啟蒙教育有關,更與孔融父親注重對幼小孩子的適時鼓勵密不可分。孔融父親的那句“你真是個好孩子!”就是他注重培養孩子之間相互友愛、相互謙讓的表現。可以說,孔融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既培養出孔融兄弟之間的“兄友弟恭”,也為后世家庭培養兒童的悌德樹立了榜樣。
兄友弟恭,孝在其中
除像孔融的父親那樣適時“鼓勵”教育外,傳統社會還常常編纂系列啟蒙讀物對孩子進行悌德方面的教育。像《弟子規》中的“兄道友,弟道恭”,還有“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女兒經》中的“效孔融,懂謙讓”。
兄則友 弟則恭
《三字經》中的“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千字文》中的“諸姑伯叔,猶子比兒,孔懷兄弟,同氣連枝”。可以說,此類語句是培養兒童日常言行、問對、交往等的常用語,蘊含著編撰者培養孩子禮敬兄長、家長、尊長的良苦用心。在初讀這些語句時,懵懂時期的孩子們或許并不能盡數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哲理,在幼小的心靈深處卻逐漸萌生同胞手足理應相互友愛、相互扶持、相互團結的意識。
家庭要注重子弟悌德教育
實踐證明,那些注重子弟悌德教育的家庭,通常兄弟和睦、家道昌盛,有些甚至成為當地顯赫百年甚至幾百年的“名門望族”。而忽視悌德教育者,兄弟之間產生隔閡導致家道中落者,亦有之。
因此,我們應當讓孩子自小就懂得兄友弟恭,在家庭日常生活的點滴小事情中,培養其對他人的友愛和敬重。
關鍵詞:國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