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選拔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我國古代統治者推行了各種選拔政策,為鞏固政權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隋唐以前,歷代的人才選拔制度雖各有不同,但是基本處于“高門華胄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存進之路”的狀態,對考生的報考資格有著相當嚴格的限制,無數有識之士因報國無門而隱居上野,以致于人才資源嚴重匱乏,而當朝的官僚們卻鮮少有真才實學,為官者多系無能無德的官僚子弟,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宦官專權的形成。
我國古代統治者推行了各種選拔政策
科舉制的產生,使考生有了“懷牒自舉”的途徑。所謂“牒”就是考生的家庭狀況的說明,包括籍貫、父祖、年齡、相貌等內容,類似于今天的政審函。可以說,古人在科舉制產生之后才具有了“報考”的資格。
科舉制度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公開招考、自由投考的原則,極大地放寬了報考限制,讀書人可以“皆懷牒自列于州縣”,只要其名副其實,德行無虧,皆允許報考。但是與今天的高考報名相比,古人的報考之路可不是簡單的一張報名表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奮斗過程。以明清科舉為例,考核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個階段,讀書人在獲得鄉試資格也就是“高考”報名資格之前,必須要獲得生員,即秀才的身份。生員身份的獲得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通過由縣府院三級組織的童試,獲得童生的身份;另一種是進入國子監,獲得監生的身份。童試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縣試每年二月舉行在各縣由知縣組織,通過后參加四月由府官員組織的府試,通過后獲得童生的身份以及參加院試的資格。院試每三年舉行兩次,由皇帝指派的學政官員到各地組織。通過院試的考生便獲得了生員的身份,可進入國子監及貢院讀書,而此時他們才具有資格參加真正的科舉考試。
科舉制的產生使考生有了“懷牒自舉”的途徑
雖然科舉制產生之后,古人考取功名有了相當大的自主性,但也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人都能自由報考。隋文帝開皇七年規定:“工商不得入仕”。唐憲宗時規定“州府所送進士,如跡涉輕狂,兼虧禮教,或曾為官司科罰,或曾任州府小吏,有一事不合入清流者,雖薄有詞藝,并不得申送。”明洪武十七年規定:“其學校訓導考教生徒及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并不得入仕。”一般來說,獲罪之人、服丁憂者以及娼妓、僧侶、工商之類均不能報考,而絕大多數下層的知識分子都可以獲得報考參試的機會。
詩仙李白一生仕途坎坷,他的詩作大多豪邁奔放,雄奇飄逸,但是也不乏建功立業的豪情,但是他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究其原因,在《新唐書》中有這樣一則記載:“李白……其先隋末以罪徒西域……”;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也有相關的文獻記載:“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流離散落,隱姓易名,故自周朝以來,漏于屬籍。”從這兩則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李白的先祖乃獲罪之人,僅是這一項便已斷送了他的報考之路,更何況他又屬于家世不清的一類,自然無法通過“政審”。由此看來,李白寧可干謁而至死也不參加“高考”著實也是無奈之舉。
李白寧可干謁而至死也不參加“高考”著實也是無奈之舉
眾所周知,在我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婦女從來沒有受教育的資格,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科舉考場向來是男子以筆代戈的戰場。但是凡事總有例外,古有替父從軍的巾幗女英雄花木蘭,也有一舉奪魁的女狀元——傅善祥。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便開科取士,并且專門設立了女科,年僅十九歲的傅善祥獨占鰲頭,成為中國科舉史上首位也是惟一的女狀元。相比之下,如今的高考歷年各省的文理狀元可是有不少女嬌娥吶!
科舉考場向來是男子以筆代戈的戰場
雖然如同即將到來的高考一樣,古人的這場“高考”也一直飽受詬病,但是拋開這些不論,科舉還是給予了讀書人特別是寒門子弟一個改變命運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會階層的上下流動,總體來看還是弊大于利的。
關鍵詞: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