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關鍵詞:大學
朱夫子的解釋說,第一句詩文是出自于《詩經》里面的「商頌o玄鳥」這篇詩。『邦畿千里,惟民所止』這句詩文,邦畿是講「王者之都也」,在古代帝王居住的地方叫做國都,在這里稱為邦畿。邦畿方圓千里,惟民所止,民眾所止的地方,止是居住的意思。朱夫子說,「言物各有所當止之處也」,這個物包括人物、動物,一切物都有他應當居止的地方。這首詩原來是宋國的國君祭祀殷高宗武丁的一首樂歌。武丁我們前面有介紹過,他任用傅說做為宰相,傅說從奴隸到宰相是武丁提拔的,最后使殷朝中興。這是贊美殷高宗武丁能夠任用賢良,所謂「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從而使得國民享受到他的福祉。這是武丁盡到了為人國君的本分和義務。這個盡義務就是所止的意思,這個后面所說的「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武丁和傅說,一個是做君,一個做臣,他們兩個都盡到自己的義務,君仁臣忠,這是他們懂得所止的意思。國君和大臣知道自己所止,當然后面這些民眾跟著也能夠知其所止,所謂「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都有所止。這個所止就是各自有依歸、各自能盡本分。
第二句詩文是出自于《詩經o小雅o緡蠻》這一篇。緡蠻是鳥的叫聲,這是描繪聲音的一個詞。『緡蠻黃鳥,止于丘隅』。丘隅,朱夫子解釋說,「岑蔚之處」。這個岑,上面一個山,下面一個今,這是形聲字,《說文》里面講,「從山今聲」,所以它是講山的意思。這種山較小,就是它的方圓面積小,但是它高,小山嶺。蔚是草木茂盛的樣子。這個大意是講:緡蠻的叫著的黃鳥,它棲止在山丘草木叢林茂盛的地方。朱夫子底下又說,「子曰以下,孔子說詩之辭,言人當之所當止之處也」,這是解釋『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這句。這句就不是《詩經》里的話,它是孔子解釋詩文的話。「于止,知其所止」,這是講,于該止的地方,我們都要知道在那里居止。你看連小鳥都懂得找那些山林止棲,人如果不懂得找到自己的止棲處、皈依處,這人不就等于不如鳥嗎,怎么可以?所以這是講人也要懂得自己應當依歸何處。這里講的依歸,當然不光是指身體的依歸。身體的依歸,詩文已經有明示,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國都、城邑、村落,這是民眾他們身體止棲的地方。但是這里不是講身體,是講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心應該歸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