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關鍵詞:大學
先看這一句。朱子是分開一句句經文來解釋,蕅益大師是把整一大段合起來解釋,是畫龍點睛的。先看朱子解釋,他說,「此以言之出入,明貨之出入也,自先慎乎德以下至此,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這一節經文是講言之出入,來明白貨之出入,講到兩個方面的出入。這個悖是指逆的意思,悖逆,就是出言如果悖逆的話,悖逆什么?悖逆人心、悖逆天理。我們講話,如果不能夠順天理、順人心,就是悖而出,必定會悖而入,我們講這些壞話,別人也會講我們的壞話,別人講的話也會拂逆我的人心,讓我的心生煩惱。
這個語言,什么叫悖而出?包括四種,第一是妄語,說騙人的話、不誠實的話。我騙人,人家也會騙我,這就是『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第二種是兩舌,兩舌是背后說人是非。人只要不是圣賢,都會有過失,如果我們不能夠包容,我們去說他的過失,而且不是在他面前說,在他背地里說,那讓別人知道了之后,他懷恨在心??赡芪覀冋f的時候未必是有心,說不定也就是隨便談笑,用別人的過失當作笑柄而已,但是這種兩舌的過失造了之后,別人聽者有意,他怨恨,他也會說你的過失,說得比你說的更嚴重,這就是悖而出就會悖而入。第三種不好的言語是惡口。惡口是罵人,說粗魯的話。這個很明顯,當我們罵人的時候,往往對方也會跟我們對罵,就爭吵起來,甚至會變成大打出手。如果他的勢力沒有你強,他可能表面上不敢還口,可是內心的怨恨是無法避免的,他在背后來說你,他用兩舌來對付你。你看,這不也是悖而出、亦悖而入嗎?還有一種是綺語,第四種綺語,是說花言巧語,說好聽話欺騙人,其實是不真實的,或者是嘲笑別人,任意開玩笑。這個果報,也會遇到那些花言巧語、甜言蜜語蒙騙我的人,也會有人常常跟我們開玩笑,來欺負我們、笑話我們。所以《大學》里面講到的「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這是講因果,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作如是因,必得如是報。
底下是講貨,貨是貨物、財物。如果財物悖逆天理而入,你得到財富,但是這是不合天理的,這是不如理不如法的,這是屬于違法行為,或者是損人利己而得來的、不法手段得來的,這都叫悖而入,那必定悖而出。今天我們能夠得到這么點財富,用不法手段掙得來的,這個財富不會久住。你看看前些年,中國有一位首富,他是什么?乍富起來,乘著中國經濟發展的這么一個趨勢,賺得了很多的財富,多少個億的身家??墒呛髞聿槊魉峭刀惵┒?,有很多違法行為,甚至有行賄的不法行為,鋃鐺入獄。他的財富,當然該沒收的沒收,該清還的清還,依法律來處置,你看,這悖而出。
美國Morgan Stanley集團有一位女總裁,這是副總裁,她跟她的先生連手做內部股票交易,這是公司里不允許的,也屬于違法行為。為什么?因為她身居公司的要職,掌握了公司很多特殊的信息情報,外界不知道的。所以她如果用這些信息情報來做股票交易,她會賺得超額的利潤,但是這是非法的,美國法律明文規定不可以這樣做??墒撬低档母壬?,讓她先生去做股票交易,錢是賺到了,貨悖而入,結果不久之后被發現,被處以高額的罰款,而且自己受到監禁,這是悖而出。當然,她的副總裁的職位也就被罷免。
所以,不遵守道德仁義,去謀奪財富,要知道,財富只是過眼煙云,給你過過手,不是你的。有德才有財,沒有德,財富流得很快。所謂快速發家起來的,假如沒有德,也就快速把這個家敗完。古人講,富不過三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一富起來之后,追求物欲享受,就是《大學》講的,不能格物,往往把德行給敗壞了,子弟因為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甚至吃喝嫖賭,把父輩、先輩的家業全部都敗完,富不過三代。現在我們也常常看到很多的富人,富不過三十年,少壯的時候辛辛苦苦賺來的財富,因為自己德行不夠,老年就蕩精光。據中國的統計,民營企業,這是講中小民營企業,一般從注冊到破產,平均的壽命二點九年,不到三年,富不過三年。這個問題給我們很大的省思,原因是什么?歸根結柢,還是因為德行的問題。所以,溫家寶總理呼吁企業界要樹立企業道德,講商業道德,這是非常及時、刻不容緩的。
我在四月份受到青島邀請,在第二屆企業家論壇里面做了一個演講,題目就是「金融危機里的省思與出路」,把我們古圣先賢的教誨跟現在的金融危機做一個對照,《大學》里面這句話講得就非常的到位,真的是一針見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個企業如是,一個經濟實體如是,一個國家如是,乃至世界亦如是。這個貨悖而出,對世界而言,就是全球經濟危機。現在國家也非常重視這一點,今年十月份,準備在上海中歐商學院舉辦一次商業界的論壇,邀請了很多企業家名流,大會也請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許嘉璐先生做主題演講,也邀請了我去做一次主題演講,主要也是談在金融危機里面如何來改變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尋求出路。其實,價值觀全在《大學》里面講到,生財的大道還是明明德的大道。真正明白的人,君子,他肯定是先慎乎德,知道抓住根本。
從前面的經文「君子先慎乎德」以下,一直到這里,朱子說,「又因財貨以明能絜矩與不能者之得失也」,用財貨來再次為我們顯明絜矩之道的重要,絜矩之道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當我們悖逆天理、違法、損人而掙得一些財富,這是貨悖而入,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法來對我們,也會使我們貨悖而出。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對我用悖逆的手段、用不法的手段來賺取我的財富,我也不能這樣對人,這是絜矩之道。你能這樣做,你的財富將會穩定,如果不能這樣做,那必定會破產,不能夠持續的富有。這種得失的道理我們要明了,明了之后,多向人宣傳,價值觀要重新樹立。所以,金融危機從這點看,也不是個壞事,為什么?假如經過這一次金融、經濟的危機,把人民原有的那種重利輕義、重財輕德的價值觀打破,而能回頭重視道德,先慎乎德,那這也未嘗不是好事,正如老子說的,「禍兮福所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