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關鍵詞:中庸
這個民族的孝道,也就是禮貌,拿現在講就是社會的次序,生活的次序。“禮”者,就是生活的次序,社會的次序、家庭的次序,也就是生活的藝術。所以“踐其位,行其禮”,到了宗廟、祠堂,每個人位置不同,站的不同。我輩份,年紀大;輩份矮,低,年紀盡管輕,請上位,站到前面,排位找找上座。各人站自己的本位,有他的次序。“行其禮”,各人的禮貌不同,譬如到了多少年齡了,禮貌有時候要跪拜,年齡八九十了上宗廟,可以免掉跪拜,因為年紀實在太大了,怕身體不好,也許一跪拜跪下來,爬不起來那就糟糕了。“奏其樂”,有一定的樂。進來什么音樂,祭禮完了什么音樂,各有次序規定。所以在宗廟里頭,“敬其所尊”,這就是中國社會的禮儀,我們照古書上的文字講,現在發揮起來都是變更,但是這個精神變更不了,尊重所尊重的人。“愛其所親”,人有沒有私呢?有私的。就是我自己的兄弟,那比較就親一點了,那些伯伯叔叔的兒子也是兄弟,比較有時候生疏一點,稍有一點距離,這個感情、人性感情自然的。所以“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也是各聽自由,這就叫做自由了。這個自由并不限制你,這個并不是說不是禮,那么親近一點比較了解,他當然感情深一點,各有各的感情的范圍。
但是中國的古禮,所謂“事死如事生”,對父母祖宗盡管是死了的,當祭祀拜拜的時候,那個精神的嚴肅,就要當他活在前面。所以,也等于我們到教堂里頭,上廟子拜菩薩,敬神,或者上基督教堂拜上帝,也是“事死如事生”,這種精神,就像他活在前面。“事亡如事存”,死了的人,祭祀的時候在觀念里頭并沒有當他死的啊!就是當活著在前面,這樣誠敬的精神,所以享其鬼神。“孝之至也”,這種禮儀的制定,生活規范的制定,本來中國傳統就有的,到了周公手里把他規定成明文,變成一個次序,變成文字。他說這是孝道到達了,人的情感發生、發揮到了最高點;然后,由遵守家庭的孝道的祭禮,發揮到國家大典代表全民、代表全國的大禮,代表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