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關鍵詞:中庸
這個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青年們,將來要自己,包括國家、世界的人類在內,要想自己對于國家民族文化有所貢獻,不管男女,都要特別注意!現在告訴你們,提供一個路子,是有一個路子:“故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遵德性”,內養之學。拿現在你們在座講,當然要參禪悟道,“遵德性”,先要求得內明之學。中庸講的就是內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內明之學,明心見性,“遵德性”。
你光是修道、開悟了,學問不夠不行啊!——“道問學”。有道、沒有德性,有道、沒有學問,你不能宏揚、不能利他的。所以像佛家的菩薩五明之學,才是真正的大徹大悟了。先是內明,明心見性;然后世間一切的學問乃至魔、外道,世界上沒有不清楚的,才是菩薩境界。那個佛教菩薩五明之學拿中庸來講,“遵德性而道問學”。非常重要!
那么這一句話,后來到了宋朝,理學家兩派的爭論。譬如陸象山這一派,陸象山是宋朝的大儒了,注重“遵德性”。歷史上批評他CHAN,不是“篤”。什么思想?開悟、靜坐、修定;見了性,學問自然好。朱熹這一派:“道問學”。啊,這個靜坐修道啊,不容易開悟,不容易到達這個悟;必須要學問淵博了,集義之所生,最后才能到達。所以朱、陸,這個朱熹同陸象山的“朱陸爭”。王陽明是走的陸象山的。那么,在中國文化學術史,所以講王陽明啊、陸象山的“遵德性”。“遵德性”一派到了明朝晚年的流弊呀,“圣人滿街走,賢人多如狗。”個個都覺得開悟了,就是像今天的佛學,禪宗到處流行,這個也開悟,那個也開悟,都悟到腿肚子里去了差不多,那******,那已經到了菩薩滿街走了,賢人多如狗了!很可怕!所以“遵德性”的流弊。“道問學”的流弊呢?就是朱熹這一派,一直到了八股文章啊,**啊,之乎者也啊,寫八股文章。然后像到了滿清末期,說一個人都考取了舉人了,功名還不錯,結果到朋友家里,他說你要看什么書啊?《史記》。《史記》誰做的?司馬遷。“司馬遷是漢人啊?是哪一朝的進士啊?”那個朋友就告訴他,司馬遷不是進士。“不是進士的書我不要看,那個不寫書了。”呵!就是這個路線到達這種境界,這個文化**,不要***,不要**,所以非要推翻不可。這是滿清末年的故事。
所以啊,“遵德性而道問學”,兩者要并兼。所以不管在家出家一樣,內明之學立刻就做,痛下決心,非證道、非悟道(不可)!等于學佛的精神:不起此座。有這個決心,來學問。**行菩薩道,在過去很難哦!過去念書*文章好,像**大師啊,像**文章好,自然科學不一定好啊!叫他生到現在來,文章又要好、佛學還要懂、外文還要好,現在到了今天更難了。越到后世,菩薩就變成薩菩、薩菩了,就越來越難了!所以****不敢來了。像你們學佛的更要大才了,所以沒有大才下世了。不單文章好,悟了道,文章好,詩詞都不行啊,你行嗎?我都會,都很高明啊!現在啊,詩詞都不行,你再把外文、中文、日本文,樣樣科學,什么學,考古學啊、靈魂學啊、什么學,鬼學都要來耶!“道問學”包括了那么多。
“致廣大而盡精微。”你要這樣,就是你們做學問的基本。要想擔負起中國文化,要致廣大、淵博,古今中外學問無所不知。你的知識要淵博,修證的也要淵博。你要學佛、學道,修魔道你也要知道啊!不然你怎么教化魔啊?那你說我佛魔不要來往,跟誰兩個來往?要度眾生,魔不是眾生啊!什么叫眾生啊?哦,好度的才度,那好度要你來度干什么啊?真是的!學佛都沒有學清楚,對不對?佛法之所以在世上,就是要度人,不能度的你能夠度,那才是佛的境界。要怎么樣做得到呢?“致廣大”,胸襟廣闊,還不夠;“而盡精微”,你那個修養專精,專精到了什么?圣人境界。精而微,不可思議的最高的境界,你證到了,不可思議。所以,“致廣大而盡精微”,這個盡就是什么盡呢?你翻過來,前兩天講過的:“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是這個道理。到了這個境界,你就是圣人,圣人的境界才夠得上這個精微,“致廣大而盡精微”。
那還不對,“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后是禪宗,**是禪宗大師們就到達了: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極高明而道中庸。”自己修養,就是大徹大悟成了佛的境界,沒有個佛的樣子,也沒有講自己是佛,非常平凡。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是最崇高、最偉大。所以佛沒有說“我是世尊”,世尊是弟子們恭敬他,他沒有。所以你看《金剛經》,他化緣的時候還光著腳,腳還沾著泥巴,地上泥巴也**,還洗腳,吃飯。他表示非常平凡。“極高明而道中庸。”非常平凡。
中庸不一定講平凡,平凡可以**中庸;中庸不一定光是平凡。你如果說我只要平凡、不要高明,那不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者,在行為上一切合適,恰到好處;隨時隨地很合適,恰到好處。所以人家解釋中庸是馬馬虎虎,你說:吃飯不吃飯?“無所謂。”究竟吃不吃了?“無所謂。”這不是中庸啊!那不是中庸。
中庸者,是中(zhong4)庸。合適,隨時隨地合適。所以平凡才是中庸之義。不過我們解釋呢,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講行為的修養。你盡管悟了道,學問崇高而偉大,不要有傲慢之態,不要有自我崇高。有自我崇高一點點觀念,你那個道沒得講了,已經完了!非常平實。這三點要千萬注意,“君子遵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三個是大要點。
除此以外,“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要多讀書,要多了解歷史、多了解文化,一切書都要讀。要“溫故”,溫習過去的。傳統的文化,不管他儒家、佛家、道家、中國、外國,你不要說“我只要中國的,外國的沒有”——不要輕視了西方文化,人家也有五千年哦!你不要一言而概之哦!不要冒昧呦!
我經常批駁西方文化,但是你們批駁我也不大愿意指導你們。所以同學們老師都**幫助,或許再學幾百年差不多。那些批駁不對嘛!西方文化不是沒有東西的,所以你們隨便講……我們大家都是中國**畢業的,土頭土腦、麻木不仁。所以這個你也沒有對西方文化深入,出去留學三年五年、五六年就算學完了,你懂個什么啊?那一方面都沒有看到。那是騙騙我們、騙騙老土,那我這個老土不受騙的啊!有一個回來,我照樣罵:我們曉得你在那里……看了這個人啊,充其量出去到外面到臺灣然后到臺大,就在羅斯福段門口那個攤子上坐坐,反正那個地方就是轉來轉去,就是那一圈。孔子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白宮的門口你站都不敢站,上流的社會影子都沒有,一、半個朋友都沒有,看你那個樣子都不像!****自大,凈是騙人。那些深層的文化,瞎摸一下,我們自己摸了中文幾十年,還沒有搞清楚,你去搞了五六年英文去就懂了?除了上帝相信,我是不相信,呵!對不對?想想看!
好!那我們大家都二十幾歲,你搞中文還搞不清的。都是中國人,吃中國飯、讀中國書,**,還搞不清楚;你去搞了十幾年、五六年就通了?那么容易通?!我們拿一個膠皮管,從太平洋通到大西洋,還免得,走路過去就好了,那叫通了!那么簡單?!
所以呀,學問之道要“溫故”,好好地研究,溫習;還要“知新”,不要落伍,要跟著時代,而且要超越時代。所以你們注意啊!現在天天坐在這里研究老莊啊、中庸、大學啊,你“溫故而知故”啊!你去做古人去吧!中庸上反對的,下面就有:“生乎今之世,行古之道,災及其身者也!”現代人要想返古,就落伍,絕對是錯誤的!中庸下面以后就講到了。所以圣人之道頭腦不行啊!所以這里告訴你“溫故而知新”。你要接受了過去文化的寶貴歷史,進步、才能夠推動,才知道舊的路,開展新的路。這是非常重要!
就是宗教也一樣,你要接受舊的、古老的東西,把古老的東西,我們經常給他們法師講:二十一世紀馬上來嘍!這一套是決定搞不住哦!靠這個裝樣子學佛吃不開呦!這個裝樣起來以后,人家看到躲開遠了,那就不行,要接受,要使人家接受。
****清凈,這就是要研究了。所以呀,光是溫故,很多老前輩們只想搞這個溫故,我就反對。——不知新。“溫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最后,自己個人的人格修養,要修養好,非常敦厚、厚道。“崇禮”,禮者文化的精神,禮儀、文化的精神。人類文化的精神要敦厚,做人就是要厚道。厚道并不是學笨——包含一切、包容一切。所以能有這樣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