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情人節 ,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也稱上元節);二是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又稱女兒節);三是近年來興起的七夕節(即乞巧節,七月初七)。
上巳節 ,俗稱三月三,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可以稱得上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鄭風·溱洧》就寫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時相愛之事。后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節日。
七夕 更傾向于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于七夕節。
元宵節是一個浪漫的節日,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 ,她們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子幽會談情。
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辛棄疾的《青玉案》寫道:“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是對元夕相會情境的描述。
而傳統戲曲中關于元夕的愛情故事更是膾炙人口——
著名潮劇《陳三五娘》以元宵節為背景,講述了陳三邂逅黃五娘的浪漫愛情故事。
古戲《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是在元宵夜相識,后結成連理。
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飽經悲歡離合后,于元宵之夜破鏡重圓。
所以,元宵節才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
關鍵詞: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