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人這一輩子,太苦了。
古人說,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普通人的生活,東邊來,西邊去,整天忙忙碌碌,身體和精神沒有一刻空閑的時候。
也不知道到底在忙些什么,既不知道為什么而來,也不知道為什么而去,生命就像一場追逐欲望的游戲,不能滿足就煩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乏味。
冬去春來,又是一個四季輪回,我們依然是重復(fù)著去年的自己,眼睜睜地看著鏡子中的人兒在緩慢而迅猛的老去。
一天又一天,每個人的臉上依然是苦惱和虛弱的氣息。
你為什么不快樂?
李太白說,人生在世不稱意呢?我要去做官、建功立業(yè)而不得呢?我不愿意做“蓬蒿人”呢?我想“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而不能呢?
是“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還是“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染秋霜?”
總之一個字,愁人啊!
生、老、病、死,愁人;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更愁人。
沒有五斗米,愁;為了五斗米,摧眉折腰也是愁。
人啊,在少年愛上層樓和天涼好個秋之間,都是愁啊愁。
仔細想一想,這么漫長而珍貴的生命時光,竟然沒有個痛快淋漓地快樂的時候,真真是虧大發(fā)了,人生不值得啊!
愁!愁!愁!
人生不快樂,只因不懂王陽明。
我輩俗人,大都聽過王陽明的大名,反正“知行合一”四個大字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搞學(xué)問的宗師,提起來好像都是嚴肅面孔,讓人害怕,但王陽明其實就像孔夫子一樣,其實是一個頂有趣的人。
王陽明人生最悲催的時候,是因為得罪宦官劉瑾被一貶到底,從朝堂上的兵部大人直接跑到了貴州龍場當(dāng)個小驛丞。
但就是在這個蠻荒瘴疬,王陽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天地萬物本吾一體。”的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在龍場的時候,王陽明曾經(jīng)遇到過一個從京師而來,帶著一子一仆去上任的吏目,可惜可嘆的是雙方只是有緣見過一面,還沒來得及說話,這三個人就在赴任途中死了。
是王陽明埋葬了這三個人,并寫了篇《瘞(yi,埋葬的意思)旅文》悼念。
其中有這樣一段話,說出了心情達觀快樂對人的重要性:
古人不會輕易離開故鄉(xiāng),做官也最多千里之遙,王陽明說自己是被流放不得已來到這么偏遠的地方,而你又因為什么非來不可呢?
接下來王陽明就開始批評這個吏目,薪俸不過五斗米,自己帶著老婆孩子去耕種就有了,你何必拿著性命去換這區(qū)區(qū)五斗米?
而且為此還填上了兒子和仆人的性命。
但人各有志,你如果真心想要做官,那么就高高興興地去赴任就是了,何必愁容滿面,憂慮不已呢?
旅途勞頓,筋骨疲憊,再加上化外蠻夷之地的瘴癘毒氣侵襲,更重要的是你內(nèi)心的憂愁、郁郁不快讓你失去了抵抗病患的能量。
因此,你是這樣的狀態(tài),注定是早晚要死的。
而我來到這個瘴癘之地三年,還可以保住性命,是因為我沒有“未嘗一日之戚戚也”,而我現(xiàn)在悲傷,也是因為“吾為爾者重而自為者輕也”。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人要保持心情愉快的原因,現(xiàn)代醫(yī)學(xué)也早就證明了快樂的情緒、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可以升發(fā)人的陽氣,讓人健康長壽。
有次,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病倒了,王陽明問他,我們講格物致知,病這個東西是很難格的呀,你當(dāng)下覺得怎么樣?
陳九川說,這個功夫太難了。
王陽明告訴他,“常快活便是功夫。”
在臨終之際,王陽明遺言“我心光明”,可以知道先生的修行功夫之高,而凡人的心地動輒處在煩惱憂愁、陰雨連綿之中,又何嘗知道光明晴朗的境地?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生就是一場不死不休的修行,修的就是一個心安而已。
你看紅樓里的林黛玉,伶牙俐齒,才氣逼人,可她整天是哭哭啼啼,思慮太多太重,心沒有個安穩(wěn),以至于早早就香消玉殞了。
“除掉睡眠,人的一輩子只有一萬多天。人與人的不同在于:你是真的活了一萬多天,還是僅僅生活了一天,卻重復(fù)了一萬多次?”
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說,你不喜歡的每一天都不是你的。我們要明白,活在當(dāng)下才是活著,除了活過的剎那,前后皆是暗夜。
而紀伯倫也說,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你的宗教,你的殿宇。
人這一生,無論順境逆境,都要保持樂觀奮發(fā)的精神,不然,順境也會變成逆境,而逆境里的憂愁哀怨更會讓人沉淪下去。
你可以觀察一下周圍的人,凡是經(jīng)常愁眉苦臉、唉聲嘆氣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多好的境遇——嘆氣,就是把好運氣趕走了。
文天祥曾在幽暗狹小、骯臟不堪的監(jiān)牢里生活了兩年時間,他雖然身體虛弱,但卻沒有得病,他在“正氣歌”里說, 這是因為他心里有浩然正氣,所以病邪不能侵襲。
古人以磨礪心性、養(yǎng)氣為功夫,劉禹錫被貶謫困頓之際,只能住在一個小破屋里,“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但他不改其志,仍然心態(tài)豁達,認定“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古人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讓今人汗然。
信息社會,物質(zhì)生活繁盛,我們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的追逐,也有太多的不快樂。
因為知道、看到、聽到的美好事物太多,所以我們想要的也有太多。
金錢和財富,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
但是,聰明的人兒,我問你:你的辛勞是為了金錢,還是為了活得快樂?或者說,快樂是可以用錢購買來的嗎?
要知道,錢和快樂,錢和美好,有關(guān)系,但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我們的不快樂,大多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私心雜念,有太多想要出風(fēng)頭的虛榮心。
君不見富貴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須五斗。 未妨適意山水間,浮名于我亦何有——你看那些富貴的人如同醉酒一樣,你想要討好他們,也必須喝上五斗酒才行。
現(xiàn)實如此,欲望如此,人怎么會不焦慮。一邊患得患失,雜念叢生,一邊吃飯沒滋味,睡覺不安穩(wěn),這樣的狀態(tài),怎么會不得病呢。
我們活著,究竟是快樂呢,還是快樂呢?
快樂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得來也簡單。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王陽明說,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fù)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網(wǎng)上說,斷舍離,做減法。
都是一個道理。
而老方也有一個秘訣:不要對別人、不要對以后發(fā)生的事抱有太高期待。
你要清楚,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快樂也會遜色幾分,不是自己修來的福報也會有幾分不盡興,快樂不快樂,一念而已;長久不長久,一心罷了。
冬會去,春會來,是歲月不饒人, 而我們也不能饒過歲月,人生多一點快樂,就多一點美好的日子。
人要笑得出來,日子才會過得有滋有味有希望。
“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yīng),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欲望少,雜念就少,人就能夠活在當(dāng)下。
而不論春天冬天、順境逆境,人能夠?qū)櫲璨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一切安適快樂,就是活潑潑地生機盎然。
是謂仁者無憂。
關(guān)鍵詞: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