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哥帶你讀懂孔子
第四模塊、周游列國(13講)
第三十一講、孔子跟好龍的葉公一見如故
你好,歡迎來到“猴哥帶你讀懂孔子”。讓我們一起走近孔子,了解春秋歷史。
上一講我們講到,沒能渡過黃河的孔子,最后選擇解散自己的團隊,獨自一人回到了老家陬邑。
但是,學生們還不想散,他們需要老師指導學業,也不想失去孔子提供的各種社會資源。所以,我推測,正是在學生們的催促和祈求之下,孔子再一次離開了家鄉,繼續他的游歷生涯。這一年,孔子 59 歲。
那他們準備去哪里呢?孔子的選擇,還是在南方的陳國。因為在第一次周游的時候,他在陳國生活得比較開心,當地貴族也很尊重他。
這次回到陳國后,孔子很幸運,遇到了一位楚國的高層人物,還得到了可以干實事的機會,甚至參與到了當時的大國爭霸競賽中。這是他周游列國這幾年的頭一次。這個楚國大人物,正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葉公。
孔子跟葉公的這段交往,后世其實都不太了解。那這一講,就讓我根據現存的史料,帶你一起來復原這段歷史。它會讓你看到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孔子。
葉公的邀請
先介紹一下葉公這個人。他本名叫諸梁,出身于楚國王室。因為他的封邑在葉城,所以頭銜叫葉公。他統治的地盤,相當于現在的河南省平頂山市,平頂山市下面有個縣就叫葉縣。
至于葉公當時的職務,前面我也介紹過,就是防守楚國的北方邊境,同時管理境外的附庸小國,比如陳國、隨國、許國等等。
請注意,葉公的頭銜是公,從級別上來說,跟中原齊景公、魯桓公,是一樣的。
這是因為,楚國國君一直都自稱王,跟中原的周天子一樣。那相應地,楚國的貴族們,也都跟著大了一級,跟中原的國君一個稱號了。
我們對葉公的印象,應該都來源于“葉公好龍”這個成語,但那是虛構的故事。在可靠的史書里面,葉公可沒有那么荒唐,相反,他的品行很正直,在當時的列國上層口碑很好。
我前面分析過,孔子上次定居陳國,葉公應該是知道的,但沒碰過面。而這次,他們終于有機會見面了。
在孔子61歲的這一年,葉公帶兵來到了陳國的鄰居,就是蔡國的地盤。在講兩個人相會之前,我先介紹下葉公此行的目的,因為這關系著他倆后來的合作。
這蔡國本來是吳國的附庸,但就在三年前,因為吳國沒來得及援助它,蔡國被楚國打服了。
但這只是表面,等楚軍一撤走,它立刻就向吳王夫差求援,要求搬到吳國控制的地盤上去,遠離楚國的威脅。吳國當然愿意,還派了軍隊來保護。蔡國人也就這么搬走了。
不過呢,還是有少數人不愿意搬家,他們就繼續留在了老蔡國境內。這次葉公到蔡國舊地,就是要把留下的蔡國人遷徙到楚國的控制區。在春秋時期,地廣人稀,人口比國土重要,大國競爭,首先是爭奪人口。
葉公這次駐扎在蔡國故地的時候,就順便派人到陳國,請孔子來當面聊聊。
他為什么會發出這個邀請,史書沒有記載。我推測,這里面可能有對中原文化的好奇心,跟陳國人尊重孔子的原因類似。
另外呢,楚國是南方強國,上百年來都想入主中原,但它有個強大的對手,就是北方的晉國。最近幾年,晉國陷入了內戰,同時還在跟東方聯盟作戰。葉公作為楚國高層,自然很想了解晉國的情況。
孔子之前當官的時候,就參與過東方反晉聯盟。不久前,他又回了趟北方,專門打聽過趙簡子和陽虎那邊的消息。在那個交通跟通訊都非常滯后的時代,孔子手頭的這些信息是很有價值的。
孔子呢,也早就想接觸一下楚國的上層,看看有沒有去楚國發展的可能性。所以,他接到葉公的邀請后,立刻就帶著弟子們去赴約了。
交情越來越深
根據《論語》的記載,見面后,葉公問了孔子這么一個問題:搞政治,最重要的目標是什么?
孔子說:“近者說,遠者來。”意思是說,搞政治,就是要讓你統治的老百姓高興。這樣你的名聲傳揚出去,別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也會來投奔你。
《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聽起來,好像沒什么新意,就是孔子常說的那一套。但請注意,這段對話發生的時候,葉公正在召集殘留的蔡國人,想帶他們搬去楚國的地盤。
所以,孔子的這番話,其實是在給葉公獻計獻策,建議他不要迷信武力,盡量不要發動戰爭,要靠真正的軟實力贏得民心。這也是孔子的一貫立場:他反對戰爭,希望國際和平。
初次見面之后,葉公對孔子的印象還不錯。根據《史記》的記載,接下來,孔子團隊就跟著葉公去了他的封邑和大本營,葉城。
在這里,孔子和葉公逐漸變成了深交,兩個人談論的問題也越來越深入,好像開始謀劃一些大事兒。比如說,在《論語》里,他倆討論過一個道德命題,就是,怎么樣才算是正直。
葉公先發言,說:我老家有個正直的人,他父親偷別人家的羊,他把他父親告發了。這就是正直。
孔子卻說:在我們老家,正直不是這樣的。父親犯錯,兒子要替他遮掩;兒子犯錯,父親也要替他遮掩。這樣才是正直。
《論語·子路》: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個話題很有意思,它涉及到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過呢,我認為,法律問題只是表面。
從后來的事情推測,兩個人其實是在探討他們接下來的計劃。
葉公想鼓動孔子出面,幫助楚國對付他們的老對手,也就是吳國人,這肯定會有點風險。所以葉公難免有些擔心,孔子的團隊能堅定地追隨老師嗎?如果有風險,他們會不會揭發孔子呢?
我剛才提到,葉公說,在自己的老家,兒子會告發父親的犯罪,這其實就是在向孔子提示可能的危險。
而孔子回答說,在我們那里,兒子不能告發父親。這就是在強調,自己是團隊的領袖,弟子們當然會服從老師的權威,萬一出點什么婁子,也得幫老師藏著掖著,像個受到封建法權保護的小幫會。
換句話說呢,他在向葉公表明,自己對團隊有完全的掌控力,肯定能完成任務。
葉公這個人,辦事非常縝密。為了全面了解孔子團隊的情況,他還去找孔子的學生們單獨談過話。
《論語》的《述爾》篇記載,葉公跟子路聊天的時候,曾經側面打聽孔子的工作狀態。但子路當時不好表態,就支吾過去了。
孔子聽說后,立刻抱怨子路說,你沒有好好給葉公展示我的干勁兒,你應該告訴他:我雖然年紀有點大了,可干勁兒很足,一點兒都不服老!原話叫“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爾》: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從這話能看出來,孔子對葉公有很大的期待,很想從他手里得到這份工作。
去危邦:蔡國
我剛才提到,這份工作應該跟對付吳國人有關,但葉公具體想讓孔子團隊干什么,《論語》并沒有正面記載,我們只能根據孔子此后的活動來復原。
那我們接著往下看。跟葉公一起生活了一段時間之后,孔子就帶著團隊離開了葉城,去了蔡國。
請注意,這里說的蔡國,不是他跟葉公初次見面的那個老蔡國,而是剛遷到了吳國控制區的、新建立的蔡國。他們的新都城叫州來,就是今天安徽省的鳳臺縣,在淮河邊上。
以前,史學家都沒法解釋,孔子為什么會去這個吳國控制下的蔡國。
因為孔子本來是很不喜歡戰亂的。在《論語》的《泰伯》篇里,孔子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意思是,要跟動亂中的國家保持距離,不要去冒險。
但他這次去的蔡國,卻是個標準的危邦和亂邦,正在動蕩之中。百姓們都被搬遷搞得人心惶惶。而且,上層矛盾很深,貴族們剛把國君給殺死,換了一位新的。
那這么一個夾在吳楚之間的、充滿動蕩的小小蔡國,究竟有什么吸引孔子的呢?
聯系孔子和葉公的交往,我們就能推測,孔子團隊這次去蔡國,可能就是為了替葉公干事。
具體任務的話,應該是讓他們去蔡國立足,最好能在朝廷里謀個職位,對蔡國上層施加影響,讓他們脫離吳國、倒向楚國。
簡單說,就是替楚國搞政治滲透,實現孔子所說的“近者說,遠者來。”
而且呢,蔡國人搬到的這塊新地方,一直都是吳國的勢力范圍,楚國人對這里很不了解,他們也需要有人去探聽各種情況,為將來跟吳國的戰爭做準備。
這些,就是孔子從葉公那兒拿到的新工作。這工作肯定是保密的,孔門弟子編寫的《論語》等書籍,也不會有太直接的記載。但通過現存的史料,我們可以把這段歷史復原出來。
小結
好了,總結一下。孔子離開家鄉,再次來到陳國之后,終于遇到了自己的伯樂,葉公。
從蔡國故地到楚國葉城,經過一次次的交流和試探,葉公終于跟孔子達成了共識,讓孔子團隊去吳國的勢力范圍,也就是蔡國定居,幫楚國發展勢力。
你可能會想,葉公這不是把孔子發展成間諜了嗎?確實,在現代情報學里面,葉公和孔子分別代表了情報工作的一個角色。我想請你猜猜看,然后在微信群里寫下你的答案,跟大家分享討論。
至于孔子團隊在蔡國會遇到什么,他們能幫楚國搞到情報嗎?
我們下一講繼續。
關鍵詞:猴哥帶你讀懂孔子